《敦煌之恋》
一场关于民族管弦乐多元探索的力作
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以中国元素为体裁的歌剧不胜枚举,《白毛女》《原野》《骆驼祥子》等作品接连成功上演,但是分别谱写西洋、民族管弦乐和钢琴伴奏三个版本伴奏形式的情况在中国歌剧史上并不多见,特别是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作为伴奏形式,这为音乐的创作和处理都加大了难度,但是弘扬中国文化,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强调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寻求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共同性是歌剧《敦煌之恋》的终极追求目标。所以这部作品亦是一部关于民族管弦乐多元探索的力作,歌剧中既包含了世界性大歌剧所应该包含的所有音乐形式,注重咏叹调,重唱和合唱音乐形式的戏剧化使用;又强调合理使用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国戏剧音乐。特别是将中国戏曲的“紧拉慢唱”成功地植入到歌剧的宣叙性重唱部分,戏剧化了歌剧宣叙性音乐,为世界歌剧艺术增添了全新的音乐表现手段。
作曲家刘长远表示,敦煌壁画中展现了许多古乐器,很多都是经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中原,到今天成为现在民族管弦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剧以敦煌文化为背景,用民族管弦乐伴奏为歌剧配器更能原汁原味的讲述中国古老的故事,尤其中国弹拨乐是西洋乐器无法替代的。歌剧中稍加西洋乐器辅助,将意大利歌剧唱法和中国的民族唱法相结合,希望能以这种方式够唤起人内心的文化自信,开启中国歌剧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