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景彬
一部摆脱“桎梏”的中国大歌剧
《敦煌之恋》以周末音乐会的形式推出,除正式演出外尚有指挥现场讲解,这部歌剧的总策划、指挥彭家鹏在演出时表示,《敦煌之恋》完全是带着一种理想和尝试在进行的,为了这部歌剧的成型,从四年前开始他们就试着用民族管弦乐团和美声唱法合作演出大型套曲,并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改进,最终将这部歌剧搬上舞台。
彭家鹏先生也表示,建立中国演唱学派是近来国内声乐界最热的课题。然而,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必须依靠原创中国歌剧支撑。歌剧《敦煌之恋》采用国际音乐表现形式,音乐取材于中华民族音乐素材。在演唱时,人声尊重歌剧演唱方式,不用扩音设备。这在实践层面助推了中国声乐学派的诞生。歌剧中,人声必须是乐音体系中的乐音,而不是噪音;人声必须能在重唱和合唱中使用,而不是过分强调个性失去重唱能力;人声必须能够和乐队融为一体,而不是不具备歌唱性的说唱声音;人声在表现力上必须贴近中华民族对歌声的审美要求,能够完美实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诠释。
歌剧《敦煌之恋》在最初设计上就摒弃了不适应中国审美习惯的表述方式。作品采用宣叙调和重唱以及合唱形式展开戏剧矛盾,用咏叹调抒发人物情感。歌剧在剧本的最初设计上就考虑到了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在戏剧矛盾的设计和展开方式上选择了适合观众的内容,摒弃了那种“你去哪里?”,“你吃了吗?”也要用歌唱完成的戏剧进展方式。
我们称《敦煌之恋》中国大歌剧,是因为严肃歌剧也被称为“大”歌剧,通常是指包含四或五幕的大型歌剧。它反映历史性内容,追求宏大的舞台效果,在剧中穿插舞蹈场面,不用干念宣叙调,采用大合唱和大乐队等宏大场面。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最广泛的就是严肃歌剧。歌剧《敦煌之恋》虽然完全采用中华民族元素,但在形式上却完全使用国际化歌剧形式,从而实现打造一部国际化的中国大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