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诗词大会"不为收视 若不主持想当"百人团"

来源:国际在线
2017-02-13 09:50:38

董卿:

董卿说:“我特别感激大家的赞誉,但更高兴的是大家喜欢这个节目,因为我也喜欢这个节目,我有找到知音的感觉。”

“能脱颖而出成为攻擂者的选手,以年轻人居多,不是仅凭一点兴趣爱好就行的,需要长期积累。我经常会被选手过人的记忆力和才华折服。”董卿说,“只看诗词储备量,很多选手都有上千首,但最终,最可贵的不是你记住了多少诗词,而是你有没有体会到诗词中的精神与情怀,诗词有没有完善你、滋养你。

董卿出身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热爱文史,最爱读的书是《古文观止》《二十四史》一类;母亲则偏爱西方文学,给孩子开的书单是《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呼啸山庄》……

和很多人一样,董卿的第一本诗词读物是《唐诗三百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身教一定大于言传。”董卿记得,爸妈在家没事就是看书;上小学时,父亲会要求她在课外书里但凡看到成语、诗词,都要抄在小纸片上,贴在小书桌上,“他回家要检查”。

诗词大会落幕了,但董卿和诗词与文学的缘分都将继续,她的下一档节目是《朗读者》。“其实诗词也好,文学也好,这些东西本来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现代人太忙了,忽略了它们的存在。诗词大会不过唤醒了大家的记忆。”董卿说,“就像有人问世界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要攀登,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诗词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学诗,因为诗词就在那里,生生不息千年。”

董卿笑言,如果不是主持人,说不定也想站在“百人团”的位置上。她为自己设计的开场白是苏轼的《定风波·三月七日》,“也许我年龄稍长,经历过一些事,更需要一种好的心态,雨天无妨,晴天也很好。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文化副刊部编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