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相亲为何引来外国式关注?

作者:祖薇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7-02-20 14:28:08

“你是一名年轻的中国男子,父亲告诉你,他未来的儿媳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是照顾家庭。你的母亲反对让一个40岁的女子做你的候选伴侣,因为她的年龄太大,可能生不了孩子。这不是革命前的中国,而是一档新的电视相亲节目。”

相亲节目《中国式相亲》去年12月首播至今,官方微博被访问了1.77亿次,前三集点击率超过2亿次,节目中暴露的中国式婚恋观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也因此受到《纽约时报》关注。

“纽时”:环节设置

“贴近儒家传统”

上周五,《纽约时报》中文版以《中国式相亲:一代“巨婴”的婚姻观》为题报道了该节目,文中指出该节目与以往择偶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赋予父母干预子女选择的权力,许多观众表示这样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

文章认为,《中国式相亲》环节设置“贴近儒家传统”:“几名年轻男子或女子排成一排,与五对父母面对面。这些父母的子女则待在另一个房间,在那里他们可以通过监视器看到相亲的过程,也可以通过电话与父母沟通。只有得到父母同意的候选人才能与他们的子女见面。”

家长对于男女嘉宾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对男性候选人而言,父母最关心的似乎是他们的财务状况。对女性而言,如果年轻、漂亮,看起来似乎比较天真,会有帮助。在其中一集中,当一位潜在的新郎问对面的家长他们的女儿谈过几次恋爱时,所有家长都表示,他们的女儿既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带过一个男人回家。”

专家:明码标价说出要求

增加节目的受欢迎程度

引发巨大争议的也恰恰是这些父母:一位23岁男嘉宾爆灯40岁女嘉宾,男嘉宾的妈妈发表了震碎“三观”的期货论:“二十岁的男人是期货,三十岁的男人是现货,四十岁的男人是抢手货,你(女嘉宾)有多大把控在未来十年以后还能拥有他?”一位男嘉宾刚要公布自己的择偶标准,认为“自己主权百分之百比外甥大”的二姨抢先表了态:“女生就是要会干活,长得好看又生不出大米”。

另一位妈妈更堪称另类,她婚后被丈夫宠、被女儿呵护,从未做过家务,下厨只会做方便面、西红柿炒鸡蛋,喜欢看言情小说,在生活中常常写诗,还写了一本小说……节目中经常出口成章的琼瑶式金句,被网友直接封为 “公主妈妈”、“仙女妈妈”。这位“公主”表现也堪称抢眼,前几场她致力于为女儿搅局,最新的一期节目中,突然开挂,为女儿频繁爆灯,不放过任何一个男嘉宾,终于让女儿成功与男嘉宾牵手……

“父母在很多年轻人的婚姻中起到了决策作用,他们出现在节目中,明码标价说出自己的要求,这些增加了节目的受欢迎程度。”《纽约时报》引用百合网的首席婚恋专家周小鹏的原话说。“观众喜欢看这个节目,因为这就是对现实的反映,中国年轻人的婚姻决定是很受父母影响的。”

调查:为孩子的婚姻埋单

赋予父母更大的发言权

为何中国式父母在子女的婚姻中有这么大的发言权?“一个原因是其中有许多父母在为孩子的婚姻埋单。”妇联部门201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国平均结婚年龄为26岁,但结婚的费用超出了这个年龄的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承受的范畴。一份行业报告显示,2016年在上海举办一场婚礼的平均费用为20万人民币。这还不包括一套公寓和一辆车的费用,这两样被普遍视为订婚的先决条件,而且往往是由男方父母提供。而且“相亲比较普遍是因为从一开始,两家父母就明确知道对方的家庭背景,可以说选择对象是受到父母挑选过了的,这样比较有效率。”周小鹏说。

女权主义者和文化批评家吕频则认为,家长制的价值观从来没有完全从中国文化中消失过,有迹象表明它正在复兴。“很多中国家庭都进入了中产阶级,他们希望能通过和相似背景的人结婚巩固家庭的社会地位。结婚这件事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关乎全家族的一件事。”她说,没有父母的帮助,中国很多年轻人是结不起婚的,甚至在结婚之后,他们仍然需要父母在带孩子等问题上提供帮助。

追问:该反思的是中国式家长

还是“中国式巨婴”?

然而,这样强大的家长制度的副作用相当明显,“太多的保护和太多的支持让中国产生了一代长不大的孩子。”周小鹏认为,“我的很多客户跟我说,他们的婚姻从开始就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是父母认为是门当户对合适的婚姻。我问我一些单身的客户他们对未来伴侣的期待是什么,有人也会说会相信父母的经验和意见。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态度。”

这种观点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响应:“中国满是巨婴,”一个网友写道。然而,也有网友对此不以为然,“有人说,这个节目只是承认了寻找伴侣的现实情况。”另一个网友则认为,“(父母提前干预)总比谈了一段时间恋爱之后,发现你和对方的父母处不好分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