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会查看多少次手机呢?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平均每三分钟就会看一次手机,即每天大概150次。另有研究表明最高频率可达每天300次。
年轻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最为严重:据报道,15岁至30岁的年轻人中,有53%宁愿失去味觉也不愿戒掉手机。
种种数据表明,很多人都已经对手机“上瘾”了。我曾经对“购物上瘾症”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对这种正常行为突变为不健康的“沉迷”现象有很深的感知和认识。80%至90%的人都会边开车边用手机——每年造成六千人死亡和90亿美元财产损失。这清楚地预示着事情的不对劲。作为一位大学教授,我曾亲眼看到过学生们在课堂上玩手机,严重分心的情况。
但是我也感到很好奇:“手机上瘾症”的严重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吗?诸多研究显示,部分特定性格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某些“上瘾”症。那么,“手机上瘾症”与使用者的性格之间,也有类似联系吗?
令人震惊的上瘾程度
首先,我想深入探究一下手机对人们注意力的吸引程度。所以2014年我和其他几位研究者共同开展了一个研究,调查青少年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在手机上花费8小时48分钟(这项数据现在仍让我震惊不已)。
这项数据和其他调查结果共同显示了人们对手机的严重依赖:调查发现,79%的人醒来后15分钟内就会拿起手机,68%的人每晚将手机置于枕边睡觉,67%的人即使在手机没有响铃或震动时也会去查看它,46%的人表示他们离开手机便无法生存。
然而,仍然有部分人没有沉溺于手机的“圈套”,很少使用手机甚至回避手机。他们与过度沉迷于手机的人恰恰相反,后者会表现出典型的“上瘾”症状——突出性、愉悦感、忍受性、戒断症状、冲突性和复发性。这些是我研究手机使用人群时在《过犹不及》(Too Much of a Good Thing)一书中定义的。
为了研究“手机上瘾症”的形成原因,近期我和同事克里斯·普林(Chris Pullig)以及克里斯·马诺利斯(Chris Manolis)进行了一项调查,了解不同性格的人对手机的上瘾程度是否不同。我们以346名美国在校大学生为样本,调查了七种可能导致上瘾症的性格。同时检测了每名学生的性格冲动程度。
手机:“镇静剂”还是“炫富工具”?
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不同性格在“手机上瘾症”形成过程中的影响。首先,我们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和极易冲动的性格与“手机上瘾症”之间有联系。不能对眼前的事物和当下的工作集中注意力的人更倾向于沉迷手机。
研究结果发布时,人们的注意广度也正在日渐缩小。(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注意广度越大,工作效率越高。)根据微软2015年的一项研究,当时平均每个人的注意广度是8.25秒——比金鱼的9秒还短,同时比15年前的12秒短了将近4秒钟。
谈到性格特征,以下三种性格的人群更易被手机吸引。第一种是情绪不稳定的人。相比情绪稳定的人,喜怒无常的人更倾向于沉迷手机。这类人似乎在通过手机寻求一种情绪安慰,分散注意力。他们对很多东西都上瘾,强迫性地查看手机通知或者刷新闻,试图以此稳定情绪。因此手机也可以被戏称为 “高科技镇定剂”。
调查发现,外向型学生(即享受聚会,乐意与周围人打交道的人)比内向型学生更容易患“手机上瘾症”。“存在感”是促使他们使用手机的最大情感动力。所以不喜欢刷存在感的内向型学生更能抵制手机的诱惑。
最后调查发现,物质享乐主义的学生更依赖手机。这种联系看似有点奇怪,但是考虑到手机在现代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个结论也在意料之中。由于年轻人一直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手机品牌以及性能可以象征他们的身份。总而言之,就像名贵包包或限量手表象征着财富一样,手机已成为了炫富的工具之一。
人们患“手机上瘾症”也恰好印证了“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观点。现代智能手机给予了我们自由,让我们能做20年前梦寐以求的事,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让我们成为了手机“奴隶”。手机使用已经达到极限程度了吗?手机已从造福人类的工具变为害人害己的利器了吗?
全由你决定。
原文选自:CNN
译者:冯露 编辑:钦君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