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看了条假新闻!

作者:David Robson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2-28 16:56:27

你可能看了条假新闻!

社交媒体上总是充斥着各种版本的消息,BBC未来版块提醒我们,应以理性的姿态来消化庞大的信息量。

从“电影《辛普森一家》早在2000年就预言特朗普将入主白宫”的离谱论证,到“英女王曾笑谈会派人刺杀特朗普”的荒诞故事,我们的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谎言与谬误。

就拿1月29日,亚历山大·比索纳特(Alexandre Bissonnette)枪袭加拿大魁北克市一清真寺的事件来举例。短短几小时内,各种阴谋论纷纷涌现,甚至还称有一名警察参与其中。

正如Snopes(注:一家专门核查并揭穿谣言与传闻的网站)创始人之一大卫·麦克尔森(David Mikkelson)所说,新闻中无谓的废话越来越多,你避都避不开。Snopes的确卓有成效,去年十月份,当各类新闻争相为美国大选造势、令读者们难分真假之时,其月访问量足足高达1360万,几乎翻倍。

所幸,心理学家们已经逐渐开始明白——为何人们总是欣然接受与自己观点相契合的可疑论断,却选择性忽视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客观事实。本篇报道综合以往内容,总结了六个能让你避免被假新闻愚弄的小技巧。

1.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阴谋论者称,女演员梅根·福克斯已经死亡并被山寨明星顶替,该说法不止一次出现。一系列研究表明,只要把一条新闻塑造得有模有样,煞有介事,人们就很容易被迷惑。通常,某一观点的“认知流利度”(cognitive fluency)决定了它能否被人接受。很简单,只需用易于阅读的字体将故事打印出来,就能轻松骗过不少人。

同理,我们很容易相信自己较为熟悉的人(比如经常在电视上出现的熟面孔),哪怕他们在所发言的领域明显是外行,缺乏专业知识。所以,多质疑消息来源吧,别把目光聚焦到华丽的言辞上。

2.注意辨别处理过的图像

美国《洛杉矶时报》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Brian Walski)2003年在伊拉克前线采访时,为了“突出画面冲击力”,将现场拍摄的两张照片进行了合成。图像也可以增加故事的“认知流利度”。但是Photoshop这类软件的存在使得图片处理变得无比简单。你或许都意识不到,这些图片是如何轻而易举地操纵着你的记忆。

Slate网站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将某些特定政治事件的照片放到网站上,其中只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后来询问结果时,几乎有一半的读者称,他们误以为一些假的事件真实发生过。这只是一个小技巧,但瞬间就能让赤裸裸的谎言变成你以为的现实。所以,试着接收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吧,不要片面相信你眼前所谓的证据。

3.接受你的无知

真相就是,人们宁愿把头埋在沙子里逃避现实,也不愿相信那些质疑既存信念的证据,哪怕铁证如山。许多人都过于自信,认为自己胜于常人。他们手中那看似无所不知的智能手机,更是加剧了这一现状。于是,对于与自身观点相背的信息,我们往往拒不接受;而对于那些与原本的预想相符合的信息,我们却又缺乏批判精神。

4.跳出小圈子

人总是喜欢与政见相似的人们待在一起,这也影响了我们的各种日常决定,从住在哪里,到跟谁结婚。正如扎日娅·哥维特(Zaria Gorvett)在解释“群体极化”现象(group polarisation)时说的那样,人们会很自然地复制周围人的观点,无论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邻居,还是虚拟世界里的网友。所以,试着去和观点不同的人交流吧,去了解一些你平常不会接触的新闻资源。你可能还会惊讶地发现一些信息,它们或许能推翻你眼中理所当然的事实。

5.保有好奇心

单凭智商与教育是无法避免偏见的,你还得有好奇心。心理学家汤姆·斯塔福德(Tom Stafford)曾指出,好奇心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只靠教育是无法阻止极化思维的,你还得有好奇心。好奇心更强的人在看待科学证据上,往往会更平衡,更理性。因此他们也就不容易被现有的思想所蒙蔽。

6.多从对立面思考

我们有这么一个心理误区——总会格外注意那些能够验证内心已有判断的证据。这个技巧来自一篇非常优秀的心理学论文,同样能让你获益良多。斯塔福德在文章中描述了一个实验。参与者要读一篇关于死刑的文章,指示如下:问问你自己,如果同样的一项研究从完全相反的角度进行剖析后,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你是否也会随之反向思考,产生另一种见解?

比方说,某篇文章的数据显示,死刑可以降低谋杀率。参与者们就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设想“死刑会提升谋杀率”。这种办法能减少参与者的成见,降低他们对与自己所持意见相左看法的抵触,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从而让他们变成更客观、全面、稳重的人。

 

原文节选自:BBC

译者:王璐瑶  编辑:钦君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