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乐+皮影:即兴引爆灵感
距音乐皮影专辑《五行》的试音录制只剩一个小时,“名-无-虚”三重奏的演奏家闵小芬、吴巍、徐凤霞与皮影艺术家王玉光终于见了第一面。没有时间多说话,他们握了握手、打个招呼,就匆匆回到各自在舞台上的阵地,调音的调音,摆弄皮影的摆弄皮影,忙得不可开交……
“我特意没给他们安排见面的机会。”介绍他们互相认识的制作总监陈伟伦笑得有点狡黠。为这张专辑忙活了好几年,临到录制了,他愣是没让音乐家与皮影艺术家见面,更甭提事先排练了,“上台就演,同时录制。我们玩的就是即兴,就是要灵感瞬间的爆发。”
即兴演出 场场不同
“新乐府”是一个音乐跨界品牌,《五行》是其第七张专辑,借助中国自古以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念,组织音乐家、皮影艺术家和电子影像团队即兴创作。闵小芬负责琵琶、中阮,吴巍玩起笙与装置二胡,徐凤霞掌控三弦和古筝,同时辅以人声。操纵皮影人的王玉光则“听声赋形”,根据音乐即兴发挥,而他表演的皮影戏又会经由电子影像团队的制作后,实时投射到舞台后面的屏幕上。
上周末《五行》专辑进棚录制,“金木水火土”的概念终于化作音画。录制现场,三块投影屏幕面向观众,两两之间以150度左右的钝角矗立。屏幕正前方,琵琶、中阮、镲、笙、鼓、三弦、古筝等民族乐器顺次排开。舞台右侧,蒙着白布的皮影摊子立在王玉光与舞台之间。看不见音乐家们表演的王玉光,聚精会神地盯着手边的几十个皮影人偶,竖起耳朵准备接收来自舞台的声音。
“呜——”,吴巍的笙呜咽响起,气息震动间气氛有些阴森。紧跟着,琵琶与古筝应声而起,飘出细碎而尖锐的高音。忽然间,一架骷髅鬼怪的影子出现在舞台后面的屏幕上,影子由小变大,仿佛被人追逐着从远方跑来,一边跑还一边踩着音乐的节奏抖动——原来,王玉光已抄起他的皮影耍将起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眼睛刚刚被皮影吸引过去,耳边又响起徐凤霞的人声。人声有时与音乐相和,像极了戏曲中的韵白;有时又显得突兀,仿佛是游离音乐之外的另一重音响。被拖长的尾音颤颤巍巍,与视觉团队在大屏幕上打出的光斑汇成同一频率。
“金从革,主变动,所以用鬼怪,表现躁动的气息。”录制间隙,王玉光解释着刚才的表演,这都是他根据音乐而来的现场发挥。“我们三个没排练过,这就是自由即兴。”徐凤霞也说,“总共演三场,场场不一样。”
台上1分钟台下7年功
专辑录制前,艺术家们才正式认识,随即上台表演三场——这样的专辑制作看起来太简单了。但实际上,参与其中的艺术家们,已各自为这张专辑准备了近7年时间。
“光找皮影就用了两年。”为了让民乐与中国最早的活动影像——皮影艺术结合,陈伟伦与“新乐府”发起人、十三月文化CEO卢中强专门去了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那儿的藏品真漂亮,可惜上色技术已经失传了。”卢中强很惋惜,这也更坚定他要在音乐中融入皮影艺术的想法。最后,他们找到了“融艺术皮影工作室”的王玉光,从他的上千件皮影收藏中挑出了几十个形象,再商量着重新设计、制作,最终确定了这次演出的皮影形象。
对几位民乐家来说,这次即兴创作更是以他们多年的舞台经验做积淀。自2009年“名-无-虚”三重奏成立起,三位艺术家就在欧洲与美国等地演出,用古筝弹爵士乐,用琵琶与萨克斯对话,通通都是即兴演出。“传统民乐中的江南丝竹虽然也有即兴成分,但是有框架,演奏家一般在每句结尾加花做点缀。”徐凤霞说,他们这次的即兴却不同,别说框架了,连固定的调式都没有,“这非常考验舞台表演经验,一上场,我们三个只能用音乐对话。”
正式演出前,陈伟伦也分别跟他们交流很多次,五行怎么表现、乐器怎么配置、风格怎么把握是他们讨论的重点。“水润下,是初始的感觉,对应冬季;火炎上,热情高昂,对应夏天,速度快,偏重打击乐……”除此之外,所有的呈现都是现场迸发的火花。
用民乐呈现全新可能性
“这已经是‘新乐府’的第七张跨界专辑了,却是第一次制作全部用民族乐器演奏的即兴专辑。”萌生这个想法,卢中强有他独特的“野心”,“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中国乐器即兴创作的无限可能性。”
从小学习民乐的卢中强一直有这样的感觉,国内的民乐演奏,很少有重奏组合做即兴对话。“可在欧美,不少走出去的民族乐器都在和其他民族的乐器即兴演奏,融入到它们的音乐当中,现场特别震撼!”卢中强回忆着自己看过的即兴演出,“这不是崇洋媚外,即兴确实需要极强的演奏功底,而且能让人感受到音乐家个人的创造力。”他的想法与闵小芬、徐凤霞、吴巍三人一拍即合。对闵小芬来说,即兴代表着自由精神,每当上场,三个人只靠音乐交流,“声音可能和谐,也可能不和谐,但都会彼此回应。”而这就是他们三人即兴演奏的精神内核,“有互相尊重,也肯定有妥协,但情感是当下的,精神是自由的。”
“即兴最能代表当下的可能,但普通观众确实可能会找不到主题。”陈伟伦深知,他们在挑战最新潮的东西,甚至会面临观众听不懂、看不懂的尴尬,“但这才是我们要做的,呈现形式更多、表现力更丰满的民乐,让观众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