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晚,香港文化中心,英文版歌剧《红楼梦》亚洲首演结束后,导演赖声川、作曲兼编剧盛宗亮等主创人员及其全体演员上台谢幕,赢得全场观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散场后,记者采访了赖声川、盛宗亮等剧组主创人员,他们回顾了历时5年创作这部以西方歌剧形式演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心路历程。
缘起:以《红楼梦》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
谈起这部歌剧的创作之初时,赖声川说:“它的缘起很奇妙,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将《红楼梦》以歌剧形式搬上西方舞台,最初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旨在弘扬和传播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机构——传龙基金会向旧金山歌剧院提议的。时任旧金山歌剧院院长的大卫·高克利非常热衷于推动新的原创作品,他主动联系到曾获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的美籍华裔作曲家盛宗亮,邀请他作曲及编剧。盛宗亮又找到出生于美国、曾获美国托尼奖的剧作家黄哲伦一起创作剧本。
2013年,剧本第一稿写好后,在黄哲伦的建议下,盛宗亮来到上海找到正在排演《如梦之梦》的赖声川,请他担任导演。之前曾经导演过歌剧《西游记》《莫扎特》的赖声川,对导演歌剧并不陌生,便欣然应允。
“导演越早介入越好,会对整部戏的发展大有助益。此时,作曲、作词、导演‘三驾马车’已经备齐。”盛宗亮说。再加上后来加入的叶锦添,也是在业内享誉盛名的舞台及美术设计师,曾获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如此阵容强大的创作团队,倾情演绎一个大起大落、凄美动人又荡气回肠的经典中国故事。
创作:以“宝黛钗”的爱情故事统领全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如何能让这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走向海外,打动西方观众,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赖声川说。
三位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华人艺术家对《红楼梦》的主题有过多次讨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但却有着一个统一的看法,那就是:将政治斗争作为故事背景,突出爱情故事。
赖声川说:“《红楼梦》注重爱情,同时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这是我们最想表达的部分。”
“歌剧的特点是故事要简单和集中,不能太散,把120回、长达7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浓缩为两个半小时的舞台表演并不容易。”盛宗亮说,因为每个人物的形象都不一样,在进行歌剧创作时,要先把每一个角色的咏叹调写出来,在音乐上塑造出不同的形象,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他还在音乐中加入了古琴、锣鼓等中国乐器、以及江南丝竹、将军令等民族曲调,令整部歌剧于高潮迭起中更添一抹千回百转的中国式柔情。
盛宗亮表示,写歌剧与写其他剧本不同,一是要深谙歌剧的传统,二是要打动人心,要能催人泪下。“《红楼梦》去年9月在旧金山首演时,有一些从未看过这个故事的外国人红着眼睛与我交谈,我觉得非常感动。”他说。
团队:倾情投入 精彩呈现
“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更是一个创作群体的结晶。”赖声川深有感触地说。他回忆说,去年8月在旧金山排练期间,每天都是分秒必争,感觉像打仗一样。而这次在香港,歌队成员都来自香港本地,他们全部都有工作,只有下班后才能赶来参加排练。所以排练中要求效率极高,而演员们也都是倾情投入。
“创作人员们聚在一起不容易,把一个歌剧用5年的时间变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更不容易。每演出一次就要改动一次,只有不断改进,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才会更加精彩。”盛宗亮说。
在剧中扮演贾宝玉的旅欧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曾连续四次获得国际声乐比赛的金奖。他对记者说,他是去年年初拿到的剧本,到去年8月第一次在旧金山与乐队一起合练,体验到全剧的整体面貌感到非常震撼。这次到香港排练11天,时间也非常紧,但效率很高。
歌剧《红楼梦》此番是作为第四十五届香港艺术节的闭幕演出,同时也是香港特区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之一。赖声川表示,香港也是他的“福地”,1990年他第一次来香港演出《这一夜,谁来说相声》,1991年来演出《暗恋桃花源》,那一次是林青霞主演的,香港演完之后第二年就拍了电影。他还在香港创作了话剧《如梦之梦》(专业版)等剧作,所以对香港非常有感情。
据介绍,歌剧《红楼梦》由旧金山歌剧院与香港艺术节联合制作,并于3月17日和18日在香港演出两场。该剧曾于去年9月在旧金山歌剧院公演6场,上座率达97%,广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