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清华大学被推上风口浪尖,理由竟是缘于一堂课——游泳课。清华大学透露,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清华的学生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的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但如果学生有恐水症等特殊情况,可不参加。
尽管目前各方对清华的做法还有着不尽一致的看法,但我相信,看到这则消息,还是有不少人能体会个中深意,也会有不少人为这样的新规点赞。
当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降情况令人担忧,尽管从2007年颁布中央七号文件,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以来,已经止住了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连续20年下跌的趋势,但是,连续几年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还是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而且包括耐力、爆发力在内的多项身体机能有所下降。
青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攸关民族与国家的未来,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基础保障。如果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不仅无法实现自身的成长与成才的目标,无法为自己迎来幸福生活,也无法担当时代和国家赋予的重任。
清华大学素有重视体育的传统,而且源远流长。自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1911年开学,就成立了体育协会,1912年成立体育部。百年来,清华秉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不断发展和沉淀其特有的体育精神。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师生,在清华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回顾过往,从此前在自主招生中率先增加对体育的考察,到号召学生坚持冬季长跑,再到今天让每一位本科生掌握游泳技能,清华大学多项体育育人政策的出台,背后的人才培养指向特别明确——培养一个更加健康的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一个更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当然,在为清华大学这样的规定点赞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高校能做的其实还是非常有限,相比于学校的硬性规定,培养学生自发的体育兴趣,在全社会培植一个喜爱运动、坚持运动的健康的体育文化和土壤显然更为重要。
大家熟知的伊顿公学世界闻名,不仅其教学质量令人称赞,其校园文化和育人理念也特别值得称道,其“体育第一”的理念一直在百年间向全世界传递这样的教育观:“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青少年时期养成体育习惯,个人的身体和品格,民族的活力和未来都将因此受益。我们熟悉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经一语道破体育的价值,“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让体育根植于生活之中,让体育成为生活方式,当下看来,仍然任重道远。但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学都能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引起重视、提出要求,全社会健康体育文化的形成,终将聚沙成塔。(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 赵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