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派大戏《战濮阳.让徐州》重视京剧流派的培育

作者:徐玉良 来源:中国网
2017-04-06 16:37:35

3月25日北京京剧院在长安戏院推出已绝迹多年的言派大戏《战濮阳.让徐州》,再次引起了戏曲界和广大戏迷对京剧言派艺术的关注。

众所周知,京剧流派是京剧繁荣的标志,也是京剧发展的动力。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评出了公众认可的梅、尚、程、荀四大流派,后又相继产生了"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須生",有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当时京剧流派艺术纷呈,可谓是群星璀璨,交相辉映,极大的推动了京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言派艺术就是诞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红遍大江南北。创始人言菊朋早年学谭派,在他近四十岁的时候嗓音发生了变化,缺少了谭派所特有的高亮醇厚,在这一主客观均出现了变化的情况下,言不得不改弦更张,结合自己嗓音的特点,大胆创造改革,创造了精巧细腻、跌宕婉约,在轻巧中见坚定,在朴拙中见华丽的言派演唱风格。他的唱腔不骄不爆,腔高苍劲,圆柔富于变化,尤其擅长表达悲苦、凄凉的人物感情。言菊朋有较好的文学修养,所以他对他的演唱技巧能有一种深刻研究和理解透彻的驾驭能力,使他能够在舞台上独树一帜。

大浪淘沙,时过境迁,时至今日当年那个流派纷呈盛况,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流派保畄下来继续前行,有的勉强维持一息尙存后继乏人,也有的奄奄一息濒临灭绝或已经消失成了隔世之音。任何一个艺术流派的遗失都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言派艺术已日渐式微,现在仅存的言派第三代传人只有仁德川、毕英琦、刘勉宗等寥寥数人,都已是七十多的高龄难以登台了。全国拜师学习言派艺术的专业演员也是凤毛麟角,北京京剧院青年王宁是其中之一。

言派大戏《战濮阳.让徐州》重视京剧流派的培育

  王宁饰陈宫

王宁先是师从京剧名家李从善老师,又于2016年在北京京剧院的支持下拜言派名家仁德川为师,此次演出王宁赴青岛请任德川老师帮助重新深入雕琢此戏。并于上周,请任老师来京。每日排演,并与乐队反复磨练,每个字眼、每个音符,都一丝不苟。演出时仁德川老师一直在幕侧把场。

这出戏是言派的代表剧目之一,剧情早已为观众所熟悉,讲得是三国时期,曹操围攻徐州,刘备解围,州牧陶谦欲将徐州让给刘备,刘两次拒绝,后陶病危,其子年幼,刘接受了州印。王宁在此出戏中一人先后分饰两个角色,前陈宫,后陶谦。而陶谦又有前后两种状态,一为忧中,一为病中。陈宫、陶谦,两个角色反差很大。一个是书生意气的智囊,一个是年老将朽的诸侯。二者的外在、气质、性格等都不一样。表演难度相当大。

言派大戏《战濮阳.让徐州》重视京剧流派的培育

  王宁饰陶谦

但这出戏最大的难点还在唱腔上,既然是言派大戏,观众自然是冲着言派唱腔来的,听过言派唱腔的戏迷都知道言派唱腔的美,那真是妙不可言,唯其美,才更其难,仅学了一年言派的王宁能掌握言派唱腔吗?戏迷们不无担心?

这出戏其中有"未开言""叹人生"和"汉高祖"三段言派经典唱段广为流传并为广大戏迷所熟悉。王宁在这三段唱中,基本做到了言派的细腻传情、讲求节奏,表现出韵味隽永、声情并茂,唱表结合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感情。整场的唱腔体现了言派的因字行腔、以情带字、字正腔圆的原则,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观众基本上听出了王宁的唱腔在往言派上靠,并初具了言派唱腔的特点。

对于听过言菊鹏、言兴鹏的老戏迷来说,王宁在唱腔方面与言派的祖师爷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王宁毕竟刚刚学了一年的言派,从一张白纸到现在这样已经不易,真正学好言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演出结束时,王宁和指导老师任德川先生向观众鞠躬致谢时,鲜花、掌声和闪光灯都投向了舞台。就在这一刻王宁转过身去,流下了热泪,为学好这出戏,一年来先后去青岛数十次找任老师学习,这其中的辛苦有谁能知道呢?

戏曲研究专家靳飞先生曾说过:言菊鹏先生把"让徐州"这出戏唱死了,后人很难企及超越,学习言派艺术是件相当艰巨的事情。广大戏迷钟爱言派艺术,振兴言派艺术当然不能把这重担全部压在这些青年演员的身上,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艺术院团和专业演员的共同努力,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想所有的艺术流派的延续和振兴都需要这样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