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 磊落平生忠义胆

来源:新华网
2017-04-25 13:02:47

耿直坚毅永保本色

“在大是大非面前,爷爷是毫不含糊的,眼睛看得清,脚跟立得稳,敢于为真理而斗争。在工作上,他是敢于负责的,为了党和国家利益,完全置个人利益、甚至安危于度外。”大担当必有大性情,耿巍深解爷爷“耿直坚毅”这个秉性是“与党性共生的,是从炮火中磨砺来的”。

1969年5月,耿飚飞赴地拉那,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在任期内,渐渐地他发现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与军事援助“有求必允”换来的却是他们的肆意浪费,耿飚非常难过。

经过痛楚的反思,耿飚认识到,像这样“有求必允”的援助法,不但加重了我国的经济负担,而且对阿尔巴尼亚来说也无助于他们的发展。可是在当时国内极“左”思潮泛滥的情况下,谁敢说“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坏话”?

身为一个外交官对国家的外交政策提出否定,是非常冒险的。经过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耿飚给当时外交部主管欧洲事务的副部长乔冠华写了一封长信,如实地向国内反映真实情况,并耿直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耿飚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信如果落入江青等人的手里,那他肯定会被扣上“反对国际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帽子而被再关牛棚,甚至进监狱。但耿飚此时考虑最多的是大使的责任、共产党员的担当。

意见很快传回国内,通过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转到周总理手里。总理非常重视,马上向毛主席做了报告,毛泽东看了耿飚的信后,大加赞赏:“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有了主席的批示,江青等人没敢找耿飚的麻烦。

后来李先念曾对耿飚说:“耿飚,你胆子真不小!你是第一个提出这种意见的人。”耿飚所提意见,最终被中央采纳,中国援外工作的一些既定策略也随之有所改变。

耿飚的一生丰富多彩,由于工作需要,党和国家安排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从事截然不同的工作,但是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干得很出色。耿飚常说,我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我要和千百万人民战士在一起,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国家的建设竭尽绵薄之力。“我永远是人民的战士。”

1991年7月9日到27日,退休后的耿飚和夫人赵兰香回到了阔别50年的甘肃庆阳,当地群众热情地欢迎耿飚一行。许多陇东老乡闻讯赶来,纷纷要求和耿飚见面,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找耿飚告状的。离开庆阳那天,耿飚接见了县里的主要领导。他心情沉重地讲述了一件往事:“50年前,我们三八五旅在这里驻防,部队一个战士,犯了严重损害当地人民群众利益的错误。旅部决定按纪律将这个战士枪毙。正要枪决的时候,来了一大群老百姓,替那个违反纪律的战士求情,连受害者的父母都向部队请求让他戴罪立功。最后,我们流着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耿飚停顿了一下,面色凝重,高声发问:“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做错了事,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这就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典故“耿飚之问”。

耿飚之问,问出了千古人心!所以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耿巍表示,“爷爷的一问,源自心底对养育了中国革命的人民群众的热爱,表达了赤子情怀。那片热土不仅仅是养育了爷爷和奶奶的爱情,更培育了他爱兵如子、爱民如亲的大爱真情。”

耿飚 磊落平生忠义胆

  耿飚给长子耿志深的题字“磊落”

立心高尚教诲传承

“爷爷的高尚品格对我影响非常大。我现在从事公益事业,就是为了多给社会做些贡献,我会坚持做下去,秉承家风,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求问心无愧,不叫爷爷失望。”与耿巍接触过的人,对其评价都是“稳健”、“细致”、“谦和”、“朴实”……“心地善良,作风正派,这是家风对我们的要求。”

庆阳曾是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做出过“两点一存”的重要贡献,也曾是耿飚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他和夫人赵兰香在那里相识结婚。1937年七七事变后,三八五旅旅部奉命留守陕甘宁边区。耿飚时任三八五旅副旅长、参谋长兼副政委,并任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参谋长、庆阳城防司令。在旅长王维舟和他的带领下,三八五旅集生产、训练、战斗于一体,垦荒屯田、固守城防,与国民党顽固派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同时,处处关心群众,解决民瘼。从首长到战士每年都帮助贫困农民春种秋收,送衣送粮。有一次,耿飚在敌人飞机轰炸中听到一位姓胡的老汉还没有转移,便不顾个人安危,寻声找到这位老汉,把他背送到防空洞。

1942年,耿飚离开庆阳赴延安学习。不久,赵兰香也因工作需要离开了家乡。但无论他们夫妇身在何处,始终没有忘记曾经工作、战斗并养育了他们的庆阳老区,一直牵挂着庆阳的父老乡亲。1991年,耿飚夫妇带领子女回到阔别数十年的庆阳,受到庆阳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真诚欢迎和热情接待。耿飚详细询问了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慰问了老红军、老八路,临别前拉住县委书记的手说:“庆阳是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做出过贡献,一定要管好庆阳的事,照顾好老百姓的生活……”

2000年6月23日,91岁的耿飚在北京逝世,留下了救助庆阳贫困失学儿童的遗言。2006年,赵兰香将耿飚生前收藏的字画拍卖所得全部捐赠给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设立了“赵兰香庆阳女童教育基金”。次年又出资为庆城镇药王洞小学兴建教学楼,当地政府特将该校命名为“兰香小学”。

耿巍深知爷爷奶奶的庆阳情结。“2015年我回庆阳参加慰问活动,看望了一位93岁高龄的三八五旅老战士。老人得知是耿飚的后代来看望他时,激动地捧起耿飚的照片贴到脸边,颤抖着说:‘老首长,您好啊!’真是让人感动不已。这一幕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爷爷奶奶对庆阳有着这么深厚的感情,我们和庆阳父老乡亲的心是始终连在一起的,这是我家祖孙三代的庆阳情怀、红色情怀!”耿巍感慨万千,声音哽咽。

作为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新人,耿巍一路探望慰问老红军老八路和英烈家属,足迹走过新疆、甘肃、云南、辽宁各省、自治区多个老边穷地区。每走过一地,回京后他都不忘去跟93岁的奶奶说说,让奶奶宽宽心。

《耿飚回忆录》出版后,爷爷在书的扉页上题字并把书赠予耿巍,嘱咐他“要好好读一读,不要忘了光荣传统,要立心向善,多做好事,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带着祖父的殷切希望,耿巍除了积极参加公益慈善活动,还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艺术研究保护事业中。

2016年9月,耿巍被刚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与各界同仁共同致力于对重要佛教艺术遗址的保护、研究工作。

对自己参与的这项事业,耿巍颇为兴奋,“我参与的佛教艺术研究、保护工作,不是研究佛法,而是研究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的艺术综合体,研究如何对灿烂的佛教艺术进行保护、开发、利用,这必将使得我们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久价值。”这一目标相当宏远。“我相信这一切将不是梦。”耿巍说,“无数革命先辈打下的江山,由后人一代一代的传承,这就好比一个大的家业,如何传承、传些什么、又怎样让家业兴旺,我觉得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发扬正能量,多多添砖加瓦。”

采访过程中,耿巍的宽厚朴实令人印象深刻。曾有人这样评价耿飚:“上山能打猎,下水能摸鱼,出门能谈判,回家能做饭的人物。放到古代,就是赵子龙、秦叔宝。”而在孙子耿巍看来,有这样一位祖父固然荣耀,但也是一种“压力”。他说,“作为爷爷的孙子,我们深知被许多人看着,那个光环套在头上是摘不下来的,所以我们在做人行事上必须老老实实,中规中矩,绝不能被人戳脊梁骨,给家里抹黑。做人做事我可能不是最出色的,但我肯定能够竭尽全力,问心无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