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背后的心理学与经济学。
怎样才能创造流行文化热点?许多人认为,这必然与艺术性或运气有关。《大西洋月刊》作者及编辑德里克·汤普森对此持反对意见。他在自己的处女作《热点制造者:浮躁时代的流行科学》(Hit Makers: The Science of Popularity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中分析了流行文化背后的心理学与经济学。他认为,要制造“热点”——每个人都在谈论的话题,单凭天才创意远远不够,需做到以下三点。
01.“最优新意”
首先,消费者渴望“熟悉的惊喜”。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选择熟悉而非陌生的东西。这一点或许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生存经验告诉古人,如果认出了一个见过的动物,就说明之前没有被它吃掉。熟悉感会带来安全感,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比如,《星球大战》系列的每部新片都融合了原有的人物和主题,但又保持了恰到好处的平衡,让人们在熟悉中找到新意。当人们看到新奇之处,发出“哇”的感叹时,内心往往十分享受。
02.传播广度
其次,一夜爆红是个迷,热点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的事件导致的。比如,一个明星分享了一条推特,获得了无数人关注。只靠亲朋好友的力量是无法帮你达到你要的效果的(当然,除非他们极有名气)。经典摇滚歌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发行之初几乎无人问津,多亏了一位年轻的“音乐迷”和他的电影明星父亲,这首歌成为了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插曲,从此红遍全球。
03.重复曝光
第三,虽然科技进步了,但人们对流行文化的向往和从众心理一如既往。以前,唱片公司往往会贿赂电台,请电台播放自己公司的歌曲,为新歌的成功保驾护航。这就意味着,唱片公司能左右哪首歌成为热点。如今,互联网提供了看似可随意收听的海量音乐,但人们总爱听别人喜欢的歌。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一首歌之所以能在榜上高居不下,正是因为人们“认为”它是好歌。如果将排行榜上的顺序调换,那些原本垫底的歌曲也会受到同样的追捧。因而,歌曲质量并没有歌曲热度那么重要。
汤普森先生的观点显而易见,曝光度和人脉很重要。不过,在流行热点诞生的过程中,他提出的因素究竟占了多少比重,这就很难说清了。汤普森先生的诀窍在于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例子来支撑每个论点,让自己的书显得更有含金量。他写道,假如没有印象主义画家居斯塔夫·凯博特,印象派运动巨作之一——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油画《煎饼磨坊的舞会》(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就不会这么成功。凯博特享年45岁,身后留下了近70幅朋友的油画作品,其中就有若干幅是雷诺阿画的。由此,雷诺阿的知名度渐高,最终赢得了评论界的一片赞誉。
比起纯粹的才华,强大的宣传力度似乎回报率更高。对此,作为读者的我们可能会愤愤不平,倍感失望。的确,理论上,任何能恰当把握“最优新意”、传播广度和重复曝光的人,都可以去碰碰运气,说不定就能成功制造一个流行热点呢。不过,按这种套路创造的流行“热点”,是否能成为“经典”,就另当别论了。
原文选自:经济学人
译者:刘殷殷 编辑:钦君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