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再安利我电视剧了 | 抗拒心理从何而来?

作者:Melissa Dahl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5-19 17:02:21

一个小小的请求:能不能不要再跟我说,我应该去看《绝命毒师》了?

请不要再安利我电视剧了 | 抗拒心理从何而来?

我知道,我知道,这部电视剧有多么棒,多么受人追捧,我也知道打开Netflix(美国在线影片租赁服务商)就能刷剧。可越是一堆人安利我这部剧,我就越是不想看!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以这种幼稚的方式证明我是一个有主见的成年人!

你一定听过这种说法,我们处在一个“电视剧为王”的时代——每一集电视剧拍得和电影一样,每一季都像一部小说。聚会中,电视剧也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话题。看电视剧很有意思,聊电视剧很有意思,总之就是很有意思。尽管如此,我已经开始害怕听到这几个字:“等等,你还没有看……?”这里的空白可以是现在或以前大热的剧集:《广告狂人》,《火线》,《怪奇物语》……什么都可以填进去。追剧的人总会用一种近乎极度坚持的口气,联合起来“胁迫”那些承认自己没看过某部剧的人,直到这些可怜虫最终妥协——好吧,我会去看《西部世界》的,这周末就看,我保证(反正天气预报说周末下雨)。

请不要再安利我电视剧了 | 抗拒心理从何而来?

一般来说,我们会出于礼貌先答应,让这段谈话可以继续下去。有时候,我们的确会去兑现承诺,但有时候并不会。你越是拼命安利别人,别人就越是想要彻底避开。心理小说家奥利弗·布克曼曾在去年夏天给《卫报》专栏写过一篇关于这种心理倾向的文章。这种心理在文中被定义为“最优特性理论”(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即“一种不断探索自己和周围人的相似程度与差异程度的方式”。他写道:

没有人想要被社交圈排除在外,但也没有人愿意被吞没其中。这种心理在童年和青春期的体现便是:我们刻薄叛逆,桀骜不驯,违抗父母,从不循规蹈矩。而这种逆反心理,或许时至今日仍有残留。这能够解释得通。或者还有更简单的解释:人们只是不喜欢被告知去做某事。20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抗拒理论”(theory of reactance),许多有趣的实验都阐释了这一心理。抗拒,正如研究者在2015年的文献回顾中提到的,是“因自由受到限制或控制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这就能解释,例如,为什么你总会在一些不允许贴广告的场所看到广告。

请不要再安利我电视剧了 | 抗拒心理从何而来?

No target shooting(请勿射击)

在一些试验中,心理学家还发现,如果告诉志愿者他们不能将某幅特定的画带回去,最后这往往就是他们最想拿走的那幅。科普作家罗尔夫·德根在一篇博文中写道,用醒目的提示语告诫人们不要在浴室墙壁上写字,“会导致更多‘业余艺术家’尝试这么做”,“还不如一句随意的提醒来得有用”。他写道:

知道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受到了刻意审查,受试者们便会产生“飞镖效应”(boomerang effect),对没有公开的内容感到更为好奇;被准确预测到近期会做什么的人们,总会不遗余力地去推翻这种预测;越是让市民封口不言,研究者组织的请愿书上签名的人数就会越多。有时候,当我设法去抵抗这种抗拒的冲动时,我还是会去扫一眼大众正在关注的流行文化。有时候,我很庆幸自己这么做了,因为一些好东西的确值得被关注。(你们听说过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吗?超级棒!) 人们总会兴高采烈地向他们的朋友谈起自己喜欢的书籍、电影、剧集,这不难理解;当有人可以和你一起讨论《大小谎言》中伟大的治疗师的时候,一切就变得更加有趣了。

但是,既然已经了解了这种心理倾向背后的知识,我们可以停止这些安利行为吗?这周,我又被安利了一次。有不少喜欢播客的朋友不停地给我发关于S-town的消息,觉得我到现在还没听过简直难以置信。在此我只想说,朋友们,就此打住吧。

不过,你们真应该去Netflix上看看《英国家庭烘焙大赛》!

原文选自:纽约周刊

译者:王艺澄

编辑:钦君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