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它是否已成为超越人类的智能形式呢?该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呢?在日前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上,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接受了采访。该杂志是一份科技类月刊杂志,创刊于1993年,刊发科学技术在当今和未来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类文章。凯文·凯利被称为“科技商业预言家”,著有多本预测科技走向的畅销书籍。
在一些“点”上比人类“聪明”
“人工智能会从大约相当于老鼠的智能程度逐渐发展到人类的智能程度,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在凯文·凯利看来,人工智能的一大特点是单一维度的思维方式,这与人类的综合思维方式具有差异化,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智能形态。
因而,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而是会在一些‘点’上,突然变得比人类‘聪明’很多。”而这样的智力维度,在动物当中也可以发现。“比如一个松鼠就可以记住成百上千的松果埋在哪里,在这方面它优于人类。”
凯文·凯利表示,人类创造出了飞机、汽车等很多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体,而人工智能则是人类发明的思维方式。每个人工智能项目就是一个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会帮助人类解决科学研究、生活、经济等领域中的一些难题。
“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在自然当中不存在,但却可能会是最有用的思维方式。”凯文·凯利说,“就像计算器比人类算得快,GPS的导航能力比人类强,百度能记住60万亿个网页当中的每一个词,在记忆方面超过人类是一个道理。”而目前的人工智能就是在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方面能够超越人类的人造物,“并不是与人类类似的智能”。
感知、“小数据”是最前沿
人工智能技术经过60多年的发展,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在深度学习领域取得巨大进展,那么,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最前沿还有哪些方向呢?对此,凯文·凯利认为感知、情感、“小数据”等领域会是人工智能需要攻克的前沿。
凯文·凯利表示,感知是生命体对外界的反应和判断,例如视觉可以让人们看到东西,听觉则能够听到声音等,而成功模仿这些感知就可以产生更加复杂的集成人工智能形式,但“我们还没有到达这一步,这是人工智能科学的前沿”。
拥有人类的情感一直以来被视作人工智能最难突破的地方,但既然人工智能是迥异于人类的智能形式,那么对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情感形式的理解也要换一个思路。在凯文·凯利看来,目前一些人工智能程序已经可以识别人的表情,据此判断人类喜悦、愤怒或惊讶的情绪,并对此有相应的反应。而另一方面,当人们看到机器人被推倒或者踢打时,会产生这是在“虐待”机器人的想法。他认为,这些都表明,人类其实已经与机器人、人工智能有了情感纽带,“而这种存在于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情感非常值得关注”。
尽管从大量的数据中寻找规律被视作是深度学习的基础,但凯文·凯利认为人工智能未来的一个突破点却是利用“小数据”学习。“如果现在想让人工智能程序辨别出猫和狗,就需要给它数百万个猫、狗的照片。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小孩也许只需要十几个例子,就能分辨出这两种动物之间的差异。”他表示,未来的人工智能应该是只需要很少的数据量就能够学习,而一旦成功,“能够让现在的技术发生颠覆性的转变”。
抢走“饭碗”也带来“饭碗”
尽管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能会抢走人类的“饭碗”,但凯文·凯利对此却很乐观。据他介绍,目前已经出现了服务于精准农业的机器人,未来它可以帮助人类逐个关注农场当中的植物,记录其所生长的土壤中农药、水、化肥等的含量,从而精确控制其使用量,实现精细化管理。
“它当然可能会替代很多的农场劳动力,但哪个农户能像它那样关注到植物的个体层面呢?”他说,这会带来完全不同于现有模式的农业革命,随之也会产生农业机器人研发、农业机器人管理等其他岗位。“我们正身处人工智能的起步阶段,可能有很多就业机会摆在我们面前,而我们并未意识到。” (本报记者 詹媛 康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