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思想浸润大学校园 影响社会(深观察)

作者:赵婀娜 张小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7-05-25 09:26:13

如今,在清华大学,一个主题讲坛深受欢迎。从2016年1月10日开启首场演讲至今,已有9位人文大家走上讲坛,现场聆听者逾万人次,相关图文、视频的点击量近5000万。在广大学子的心目中,这个论坛是与大师进行人文思想对话的最好的空间。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来,借由这样的讲坛,要让人文之光穿透校园、影响社会。

这个论坛,就是“人文清华”讲坛。

熟悉清华的人都知道,在清华大礼堂有一块“人文日新”的牌匾,已悬挂近百年,它是清华大学人文传统的标志。上世纪20年代,清华的17个系中有10个是人文社科类,一代大家奠定了清华的人文基础。近二三十年,清华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艺术学科迅速发展,延续清华学统并卓有建树。进入新百年,清华大学如何打造人文新格局?在“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目标下,“人文清华”讲坛开启。而从这个讲坛中,我们依稀可见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同方部作题为《君子》的演讲,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子的风采,也依稀可见近70年前,梁思成先生“半个人的时代”之演讲的盛况。

于一年前开启的“人文清华”讲坛,新清华的人文大家们走上讲台,从不同角度呈现清华的新人文思想,也在向前辈致敬。

首讲嘉宾、文学家格非畅谈了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哲学家陈来阐释传统的当代价值,倡导当代中国人守望中华文化传统;历史学家彭林阐释礼义之道与礼乐人生;思想史家汪晖反思人文学科在当代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社会学家李强指出中国社会的“倒丁字形”结构,是很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通过科学测算,判断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具备橄榄型社会的雏形;伦理学家万俊人提出要用制度的完善使正义不再脆弱;清华校友郝景芳在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科幻成就奖”雨果奖之后,回到校园,对话格非、李强,关注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社会进步;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对未来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进行展望;中国国情研究的领军人物胡鞍钢以翔实的数据作为基础,判断中国2050的发展趋势……

演讲内容通过网络进行图文与视频直播,一年多的时间,“人文清华”讲坛以人文精神涵养学生,以人文思想影响社会。

在邱勇的心中,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大学不只是传授技能的地方,大学首先是培养人的地方。在人的养成中,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的养成至关重要。这一代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而打造“人文清华”讲坛,正是清华大学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方面的重要探索。

“人文清华”讲坛和围绕讲坛开设的“人文清华”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成为清华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来到讲坛的演讲者,都是优秀的学者,同时也是有着深厚学养和情怀的思想者,讲坛在演讲之外,辅以对学者的深度访问,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以及独特思考和发现,都带给学生深刻的启迪。

一年多时间,“人文清华”讲坛这门特殊的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同学的喜爱,在这里,学生们从不同学科视角提出问题,与著名学者切磋交流。学生们学习清华新人文思想,接受清华精神的熏陶。学生们感受学者为学为人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关怀社会的情怀。

大学的精神品格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清华人看来,大学负有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之功能,应具备独特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创造精神。今日之清华需担负起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使命,通过自身的人文建设,参与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中。

陈寅恪先生1929年在为王国维所作纪念碑铭中写下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近百年过去,这十个字已经成为清华血脉的一部分,而“人文清华”讲坛正秉承了这样的传统。格非在“人文清华”讲坛的演讲,表达了他对时空关系失衡的痛切感受,呼吁人们重返时间的河流,去感知时间,追寻意义;汪晖重回人文学科的原点,思考“人”是什么,思考人文学科如何面对挑战,承担认识和把握“人”的使命。

如今,“人文清华”讲坛已成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将大学的围墙打开,让优秀学者的思想和精神直接影响公众,影响社会。

笔者了解到,未来,将有更多来自清华的人文学者走上“人文清华”的讲坛,向社会贡献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人文清华”讲坛将以校园为起点,为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精神支撑,为人才培养、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人文的力量。

(鲍涵、岳廷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25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