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据央视报道,近日,江西赣州人民检察院联合赣州市公安局等部门,开展了一次模拟防拐骗测试。工作人员假扮成骗子,随机选取了幼儿园、小学、超市、火车站、公园等5个地点,谎称是孩子家长的朋友,利用零食、玩具吸引孩子,被测试的50名3岁到10岁的儿童中,有42名孩子被模拟拐走。
观点一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从孩子能听懂大人讲话开始,每位家长都会这样苦口婆心地叮嘱和教育孩子。幼儿园和小学也总是通过口头说教、播放影片等方式,提醒孩子注意自我保护。但类似模拟“拐走”测试的“残酷”结果,却让这种只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的教育方式频频被打脸。
这样未雨绸缪的打脸,其实是善意的提醒:提醒我们一直以来的包括“防拐”在内的安全教育,不能再浮光掠影、流于表面,应在现实层面,真正让孩子们树立安全意识,掌握防范技能;同时也提醒教师尤其是父母等监护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照看孩子时,必须每时每刻尽到监护责任,不能有丝毫大意;不管监护人是在接听电话、把弄手机还是忙别的事情,哪怕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几秒钟,往往都会导致孩子走丢。
如今,随着法治不断完善,技术不断升级,无论是严打拐卖儿童犯罪还是寻找失踪儿童,有关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防拐骗、防走失上依然有不少薄弱环节,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李记
观点二
这样的“防拐测试”,或许可为社会、学校、家庭敲响儿童保护的警钟,给孩子们上一堂成长课,但在这些正向功能之外,它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首先,3岁到10岁的儿童本身自我认知能力较差,防范意识和能力较弱,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很难分得清来人说话的真假,更难辨别笑脸背后是真心还是陷阱,因而对其进行“钓鱼式”测试,难免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混淆孩子的是非观,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周围人或陌生人不可信的理念,甚至会在其内心深处埋下恐惧的种子。其次,测试是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家长是否愿意孩子接受测试,测试本身有无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的风险?在这些问题都无从知晓的情况下贸然测试,值得商榷。此外,测试本身对犯罪分子的防范作用也非常有限。
“防拐测试”有其积极意义,但也须谨防伤害孩子,更应将“防拐”功夫放在测试外。让孩子远离伤害,家长需尽好监护责任,全社会也要织起安全网,让犯罪分子无法近孩子身。治安不好、防范意识差、安全教育不足等问题没有改观,孩子“被拐”的概率便不会降低。 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