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际宇航联合会全球系列会议时隔7年再次来到中国。作为东道主的中国航天人,响应“分享”与“合作”的大会主题,在大会上“晒”出中国航天未来规划,并寻求与国际航天界的合作可能。
即将于明年飞天的嫦娥四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有望成为世界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人类探测器,不只是“中国造”,还将搭载4台国外科学载荷一同踏入月球背面,成为“混血儿”、国际合作的典范。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今天公布了嫦娥四号任务确定搭载的国际合作科学载荷,会上,他还向参与嫦娥四号任务国际合作的欧洲空间局和德国、瑞典、荷兰、沙特4个国家的航天机构颁发了“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国际合作伙伴”纪念杯。
吴艳华透露,除了嫦娥四号,在后续的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载人航天、空间环境探测等领域,中国也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航天国家共商空间探索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探测成果。
除了到月亮背面去,“移居月球”也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在当天的大会现场,当询问有多少人想去“月球村”居住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与会者纷纷举起手来。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说,这方面中国也有国际合作的可能,他倡议各国在月球探测方面更多地开展合作,为未来的“月球村”、月球站建设打下基础。
当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燕生就未来几年中国航天的发射计划作了最新披露——
2017年年底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将实施月球无人采样和样品返回地球;
2020年左右发射火星探测器,将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适时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任务,同时开展载人登月概念研究;
2020年全面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同时发射超大容量宽带通信卫星、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等,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继续提供国际商业发射和卫星在轨交付等服务;在2022年前后建成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并提供服务,等等。
展望航天规划之后,吴燕生对在座的国际航天大咖说,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有的疆域,愿与所有致力于航天发展的各国政府、航天组织、企业集团和科技工作者加强合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当天谈及中国空间站建造规划时透露,我国发射首个核心舱到空间站完全建成,需十几次发射,其中最主要的发射有3次,即发射核心舱和先后发射两个实验舱。目前的计划是,2019年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载人空间站核心舱,若进展顺利,中国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
他说,在载人空间站的建设阶段,我国将进行4次以上的载人飞行任务。目前,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正在进行空间站各舱段及新型运载火箭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研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在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上均配备了具有国际化标准接口的科学实验柜,用于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其主要领域包括: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多用途科学实验等。
北京时间6月4日凌晨,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科学载荷,乘坐美国龙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次搭载项目的实施,被认作是中国空间科学项目首次登入国际空间站,标志着中美空间科学合作取得“零”的突破。
今天,杨利伟谈及这一事件时表示,国际合作是整个航天发展的大趋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就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纳米比亚等国家,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等国际或地区航天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框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在未来中国空间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杨利伟说,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围绕平台技术与舱段研制、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航天员选拔训练与飞行、载人航天技术成果推广等领域,与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机构开展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至于中美之间,杨利伟表示,因为有当年的沃尔夫条款存在,很长时间以来美国在航天方面对中国是“一个屏蔽的状态”。而这次所谓“零”的突破,在他看来“是一个信号”,将来会有更多空间科学层面合作的可能性。
他同时表示,目前来看,包括国际空间站科学载荷项目在内的合作,都还仅限于学术层面的合作,还谈不上同美国国家层面的合作。“政府层面还没有完全开放。”杨利伟说。
本报北京6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