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的十大“另类事实”

作者:Matthew d'Ancona 来源:中国日报网网
2017-06-15 16:47:44

“他不是撒谎,只是说了‘另类事实’。”

“后真相”时代的十大“另类事实”

真相:我思故我在;后真相:因为我相信,所以我就是对的!

从《1984》和马尔科姆·塔克(英剧《幕后危机》中的新闻协调官),到脱欧派和唐纳德·特朗普,曲解真相的把戏已从假想变成了现实。

首先要定义一个词:所谓“后真相”(post truth),强调的并不是谎言、杜撰或欺骗,而是公众对此的反应——相较事实和证据,公众的情感共鸣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社交媒体舆论已经取代了事实验证,因为前者可以告诉我们想听的东西。

背景资料:“后真相” 牛津字典2016年11月22日宣布“后真相”(post-truth)为年度词。

牛津字典把“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简而言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真相有时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观点。

词典编辑表示,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之下,“后真相”一词的使用率急遽上升2000% 。

这里举了9个经典的例子,可作为了解“后真相”的入门知识。

1、“另类事实”

“后真相”时代的十大“另类事实”

特朗普就职演说后的第二天上午(2017年1月21日),新任白宫新闻发言人肖恩·斯派塞召开了一次特别的新闻发布会,挑衅般地表示:“无论是到场人数还是全球观看人数,此次观礼人数规模都史无前例”。斯派塞宣称,这次就职典礼是史上首次把国家广场的草坪用白膜覆盖起来加以保护,所以看起来空白处才特别明显。

他们的说辞自然是站不住脚的,于是挽回颜面的任务便交到了白宫高级顾问凯莉安娜·康威的手上。次日,即2017年1月22日,康威在NBC查克·托德的节目《会见新闻界》中表示,“不要对此事过度进行戏剧化渲染”,并称发言人“不是撒谎,只是说了‘另类事实’(alternative facts),参加典礼的人数无法被证实与计算”。

2、“每周省3.5亿英镑”

“后真相”时代的十大“另类事实”

脱欧派在宣传英国脱欧期间曾作出这样的承诺:“一旦脱欧,每周可省下3.5亿英镑,用于英国的国民保健服务(NHS)。”这一承诺是他们强有力的口号。但英国统计管理局指责这一数字“不精确”,因为其未将英国每年从欧盟收到的返款及英国农民和其他领域收到的基金款项计算在内。

公投结束四天后,克里斯·葛雷林就将这个承诺降级为“一个愿望”。另一位重要的脱欧支持者伊恩·邓肯·史密斯也撇清了自己与这一说法的关系:“我在选举过程中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脱欧阵营官方组织“投票脱欧”的负责人多米尼克·卡明斯坦言:“如果没有这一口号,我们能胜利脱欧吗?所有的研究都表明不会。”从其“泡汤”的速度就能看出,这个承诺不可能实现。就像特朗普选举时许下的诸多承诺在他就职后大部分都没有履行一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