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卿:中国绘画之“竹”与“德”

作者:陈耀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6-19 17:06:37

竹,四季常青,枝杆挺拔,枝叶片婀娜多姿。由来素有四君子之一,岁寒三友等美称。自古至今文人墨客为它倾洒过多少墨汁,赞颂无数,任由人们从它身上索取,却从不抱怨! 它也是我最喜爱写之竹与德内在的意义。

陈耀卿:中国绘画之“竹”与“德”

(陈耀卿 画)

一声春雷,万物复苏,唤醒了春笋,它们破土而出,一个个笋头儿从地里冒出,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就似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吸吮着春天的甘露,在阳光中微笑,在春雨中生长、节节向上。

笔下:家中有一个果园,园中便种有一二簇竹子,春雨过后阳台看竹子,片片竹叶上贴着雨珠,好似一片镶着翡翠的珍珠。精致美观。更是让人神怡心旷。有如一幅绿色的画,也是一首抒情的诗。大自然赐予人间的美景,使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富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喜欢画竹,画竹是因为它清高又纯朴的气质,清丽又脱俗的风韵,幽而雅致的意境,清新又自在,那不畏世俗的颠覆,不为尘世所打扰,自净,自清,自善,自美的精神,那长青不败,高风亮节,生机盎然,蓬勃向上,许许多多的优点,它的坚贞不屈都是我的缩影。“孤生崖谷间,有比凌云气”的美好品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作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相传苏东坡是美食家,喜爱吃肉,故所制作的“东坡肉”更是流传古今)

竹的生命力很强,山岩,石旁,溪涧,田园,峭壁都有它的身影。即使在凛冽的寒冬竹子也依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滴,给人留恋不绝。 清代诗人,画家郑燮的《竹石图》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写的正是竹子的坚贞不屈的精神。赞竹,爱竹,敬竹之精神无处不在于人间。

当代中国的绘画艺术与其他艺术形成一样,正面化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互相冲击,有的坚持传统,有的尝试创新,而写意画是中国绘画最为重要的传统之一。自由绘画艺术表现和情感是抒发的一种内在冲动和表现形式。中国的写意画能在世界艺术丛林经久不衰,世代相传是因为它始终遵循主客观的统一。对自由的追求恰到好处,写意本质不单是自由,而是自由加制约,真情流露,有感而发。只有遵循这个艺术规律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艺术表现的自由境界,使人类绘画艺术得到提升。对中国水墨画也会有更透彻的理解。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语言,是一种探讨式人文关怀。现实世界观的表现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到经邦大业。立德,立功,立言完善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的人格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一个国家同民族最需要的是只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而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灵魂,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观作为他们至高境界哲思。做人的基本准则。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如果能够从身旁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次升华。积跬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事物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做有道德的人,提高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积善成德,道德是修养的自觉性,反身内省,纯心养怡。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而火,是希望之灯,道德之灯,也是引导人生之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之路。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真正强大,除了先进的物质文明,更需要国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道德规范。

竹的内潜有利于国家,社会的进步,人文的修养,引导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讲团结,讲友善,讲勤劳,讲节约,讲奉献,为人类做出有益的贡献。

(作者系广东汕头市金平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陈耀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