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填报志愿不唯名校论

来源:光明日报
2017-06-29 17:29:41

原标题:美国学生填报志愿不唯名校论

美国虽然也有与国内高考类似的标准化考试(sat)和能够真实反映学生成绩的高中各学期成绩单,但是美国大学招生官关注的重点绝不仅限于分数——课外活动,领导能力,脾气秉性,性格特点等都会引起学校招生委员会的“浓厚兴趣”。当然,除了上述方方面面的因素外,意义更加重大的是考生撰写的申请文书及与招生官面对面的考试,美国大学的招生官们通常会在长达半年的“申请季”对与你相关的每一个细节反复拿捏。

与此同时,美国高中毕业生在挑选心仪大学的时候,也绝不是简单地以学校排名论高低——校园面积,所处城市,学校历史,校园氛围,就业情况等因素,都是学生们在申请季开始前的暑假需要反复掂量的重要信息。与国内一样,美国家长也会在孩子“填写报考志愿”问题上积极参与,他们通常会带着孩子去大学校园实地考察,或者动用自己的所有人脉关系来获取有关学校的信息。中美学生虽然都对知名学府趋之若鹜,但是美国学生一般不会把大学排名当成《圣经》一样顶礼膜拜,而是会按自己的个性需要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求学之地。

虽说排名并非一切,但是《美国新闻》每年更新的大学排行榜依然发挥着《报考指南》的功能。《美国新闻》的主要价值在于把学生的客观成绩和可以申请的学校范围挂钩。例如,如果一个学生手握2200分的sat成绩,他就会从前30名或者前40名的院校中挑选自己申请的目标。以此类推,如果学生拿着2300+的sat成绩,他可以将30名左右的学校当成“保底院校”来申请,并将撰写“申请文书”的精力献给排名前10或者前15名的大学。

在掂量了自己的斤两、对申请范围有了大致的定位后,莘莘学子便信心百倍、摩拳擦掌地开启他们由父母陪伴的“高校实地考察之旅”。每年夏天,将要申请大学的美国高中生和他们的父母,甚至包括兄弟姐妹在内,一起辗转于各个大学。如此大规模有组织、有纪律的全家出游旨在近距离体验学校里的真实生活环境。实地考查会让学生在了解学校的过程中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考查之后,一些“与自己不搭的大学”便会从申请表中清除出去。考察过程中,父母会仔细审视“学校的生活方式”,老一辈人对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派对娱乐等活动总是格外火眼金睛。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混迹于充满了娱乐和酒精的圈子中,那么一些知名的“派对学校”就无法通过家长的这道卡。总之,对于美国家庭来说,确定孩子和学校的风格在同一个频率上是不得不重视的关键因素。

提交了申请文书之后,应届高中毕业生们接下来就要忍受几个月焦急等待的折磨。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录取通知书后,摆在一家人面前的又是另外一个难题:怎样从几封录取通知书里选择自己未来的母校?此时,费用成为很多美国家庭重点考虑的因素。众所周知,美国大学的学费高昂,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供养一名大学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还要考虑到多数父母同时还有两个甚至三个孩子需要养活。学费自然成了严峻的现实因素。令人惊讶的是,在学费与学校排名这两个因素面前,很多美国家庭选择的竟然会是前者。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学校排名并没那么重要,在两个排名相差不过二十名的学校读本科,对孩子的人生之路不会有质的区别。如果非要为了脸面去读不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的名校,除了一张金光闪闪的毕业证之外,换来的还有二十多万美元的学生贷款,而这笔钱实在是孩子人生起跑线上的沉重负担。抛弃常春藤的录取通知书,选择提供几万美元奖学金的三十名上下的“二流学校”,在美国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对于热衷于制订人生长远规划的美国学生来说,他们在申请季往往会“货比三家”。剑指投行或金融行业的学生一般不会太在乎芝加哥大学这类文科强校抛来的橄榄枝;目标直指硕士博士的学霸们,自然会再三审视本科学校专业方面有没有申请研究生的优势,或是教授提供的研究机会多不多。准备以文科生的身份踏上华尔街,怀揣律师梦的少年,他们的目光往往集中于实力雄厚的法学院院校,例如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杜克大学和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