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需求在哪,课堂就开到哪”

作者:尹晓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7-07-05 14:54:52

原标题:“村民需求在哪,课堂就开到哪”

精准扶贫 教育在行动

本报讯(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陈海明)“黄瓜低于5摄氏度易受冻害,最低温度应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盛夏时节,热浪滚滚,但在甘肃省泾川县红河乡朱段村贫困户段福钱的蔬菜大棚里,“土专家”周恒生动的一堂课却吸引了30多位村民。

在泾川县,有40名像周恒这样的涉农专业教师,他们每人每天要跨两个以上贫困村,为村民现场“把脉”、解疑答惑。

如何最大程度发挥职教服务“三农”功能,有效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经过调查研究,泾川县职教中心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以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民培育等为突破口,增设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和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两个新涉农专业。

“农民兄弟忙,没时间到学校听课,那咋办?”校长赵博琼说,学校决定把职校办到田间地头,抽选本校专业教师,聘请县林业局、蔬菜办、畜牧局专家,组建涉农专业教育队伍,分赴各个乡镇、村社调研产业布局,与村民一起商量发展思路和举措。同时,选定经济条件较好、产业形成规模、农民热情高涨的村社作为教学点,利用农闲时间送教下乡、轮流授课。

“我们承诺,要使所有注册学员通过3年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在成为‘技能+学历’新型农民的同时,切切实实见到实惠。”赵博琼说,农民脱贫得有人“引路”,最需要的是脱贫技术。

为让脱贫技术“开花结果”,泾川县职教中心与村社精准对接,“村民的需求在哪里,涉农专业教师就把课堂开到哪里”,在课程安排上,围绕村社产业特点及村民需求筛选教学重点;在教学设计上,持案授课、缺啥补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学员讨论交流、技能实训和小结考试环环相扣,做到“学有所用”。同时,紧盯扶贫产业,强化后期跟踪服务,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罗汉洞乡三山村养鸡专业户吕爱军,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如今,他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起初吕爱军的养殖规模很小,每次只购进2000只雏鸡,但按传统散养方式,鸡的成活率不高。在涉农专业教师指导下,吕爱军采用林下散养方式,雏鸡疾病预防取得明显成效。去年,他扩大了养殖规模,年收入达6万元。今年初,吕爱军成立了三山村第一个养殖合作社,带领村民搞养殖,每户成员年增收达一两万元。

据统计,自2010年涉农专业教育开办至今,泾川县职教中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80个行政村招收学员6299人,涉及31个精准扶贫村。通过培训,学员不仅掌握了经营农业产业专业技能,获得了中职学校毕业证书和相应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