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盛君平,山东省莱州市人,1961年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先后毕业于潍坊教育学院艺术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2008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山水画高研班,2012年入清华美院白云乡高研班培训,2014年—2016年入周韶华新水墨高研班工作室学习。擅长中国画创作、新水墨画的探索和研究、美术评论。
现在是,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签约画家、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烟台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莱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近五年主要艺术活动
2013年第七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郑州),南北山水八十一家邀请展(新加坡),“兴宁之光”书画邀请展(台北)
2014年 “水墨烟台”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烟台),《美术报》第七届艺术节(南通)
2015年 “水墨普陀”周韶华新水墨高研班水墨特展(舟山),“对话古今”百家美术作品学术展(淮北)
2016年烟台美术家“红色写生之旅”作品展(烟台),“西园雅集”水墨名家邀请展(嘉兴),重庆国际艺术季邀请展(重庆),周韶华新水墨高研班作品展(杭州),“水墨唐山”— 中国新水墨艺术邀请展(唐山),“根性与意象”盛君平水墨精神之旅巡展(荣成),首届山东(国际)当代艺术展(济南)
2017年受邀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2017年春晚书画录制现场(北京),“诗性中国”当代水墨三十人专题研究展暨2016中国当代水墨年会(北京),中国当代艺术联盟2017年大展(北京)
《皎洁之一》68X68cm 2016年
寄莱州君平
为“根性与意象”盛君平水墨精神之旅巡展而作
文/谢海
作为艺术家,从事传统中国画创作多年的盛君平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在知天命之年后做了一件“大事情”,或者说是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选择——他放弃了熟谙的传统绘画,在承继的迷茫和创新的狂热之间,选择了后者。
2014年,我受周韶华的委托,在杭州为其操持“周韶华新水墨高级研修班”。周先生对这个班可谓情有独钟,他不仅每期必到,亲自教学,还邀约了国内外新水墨的研究专家42人组成庞大的教学团队,逐个轮番上阵。42个人,42个思路,所有学员在第一轮的教学中都叫苦不迭,盛君平也不列外,而且,还可以说,君平是“受伤”较重的典型——因为——他来自山东。
《皎洁之二》 68X68cm 2016年
山东是美术大省,这一点不容置疑,山东的美术较为保守,这一点也不容置疑。事实上,山东是不缺创新型大艺术家的,比如出生于威海的周韶华,比如出生于青州的刘国松,只不过,他们和他们麾下的骁将们齐刷刷的离开了那里,在他乡功成名就。
《皎洁之三》 68X68cm 2016年
盛君平到杭州之前,受过科班的训练,得到过精英教学的精髓,也参加过一些名家所执掌的研修班学习,在当地还是一位名气不小的画家。但是,在杭州,在周韶华的新水墨班里,这些参数、经历包括荣誉全部失效,更为要命的是,他在最初的两个学期里,我的评语一直是“不入法门”。不入法门,是教学案例中最低端的一款。这与得大自在,需推波助澜者不同;这与奋马扬鞭,需指引方向者不同;这与查漏补缺,需小修小补者也不同。从实战逻辑上讲,任何一种先进的教学模板,对于最下游的学生理论上都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是,当教学遇到瓶颈而无法执行,当努力到无能为力时,一如既往的不入法门意味着放弃处理。
《归合之一》 68cmx45cm 2016年
所谓死马当作活马医。我曾经和君平长谈过几次,无奈他实在不擅长表述,或者是错在我,错在我的语焉不详,只能作罢。那段时间我给他支了一个损招,我说,你写写字,传统画好了也挺吃得开的,说不定杭州的学习在哪一天会激活你传统绘画的局限。我想,一个教授应该听得懂教学的“暗语”,说的已经不能再直白了,我的意思是,新水墨与你无缘,放弃吧!兄弟。
《归合之二》 68cmx45cm 2016年
就像一出狗血的肥皂剧,在第三个教学自然段里,一个稀松平常的早晨,盛君平出现了惊天逆转。我清楚的记得,那天在他的画桌上,有三张湿漉漉的未完成作品,我问他,是你画的吗?他回答的很肯定,是的。我接着问,老师有改吗?他说,没有。依然很肯定。后来,画干了,效果差了些。他怯生生地问我,这样画行吗?这是他和我“法门”内第一次交流,我说,就这么干。再后来,第三学期临结束前,我专门找到他,说,找到一条路不容易,你回到山东,千万不要给别人看你的作品。后来的后来,他每次来杭州学习,进三步,到学期临了,再进一步,一回到山东,退两步,周而复始。好在,最终的毕业创作,他发挥稳定,让我心无挂碍也毫无顾忌地把他的作品放在毕业大展最好的位置。毕业展上,他拉着我在他的作品前拍照,悄悄地和我说,谢谢你!我逗他玩,铁着脸说,谢我干什么?你自己的坚持,自己的顿悟,你都多大年纪了,想不明白呀!他呵呵的笑,越发腼腆。
《心声之二》 68X68cm 2016年
毕业分别时,我和班上的同学都没有多说话,和君平更是无话可说,毕业展上对话成了我们之间的最后一次“法门谈玄”。
那天,君平打电话给我,说有人愿意帮助他举办他的个人画展,向我索文。我说,好。我又补充了一句说,把你的近期作品返给我看。他说了一大推的客气话,意思是,好。好玩的是,他每次和我说话,都言简意赅,能一个字解决的,绝对不蹦出两个字,一打电话,发短信,就长篇大论,而我刚好相反,面对他的连篇累牍,我能不回答的就不理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回一个字,好。更好玩的是,他把新画的图片发到我邮箱,我打不开,隔一段时间,他问我,我说,打不开,他再发,隔一段时间再问,我说,还是打不开,几次往返,他一直问,打开了吗?我终于有一天,一咬牙一跺脚说,打开了。
《和美》 138cmx69cm 2016年
打不打开其实早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盛君平的绘画思考被悄然打开了。更为关键的是,盛君平的改变提醒人们:他的年龄、学业背景、既往成就以及地缘文化所指代的60后艺术家还是存在蜕变的可能性的。
创新一直是传统中国画践行者弥久而常新的谈资,但是,仅仅是谈论,最多也是小试牛刀,最终画者和观者融为一体的、彼此依存的状态,只能是市场观照的产物,而不是传统绘画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意义,更谈不上文化的记忆和想象力的延伸。
《婺源写生之旅》 48cmx45cm 2015年
传统中国画践行者喜欢谈创新,同时,传统中国画践行者还喜欢谈学术。我不认为最具有现代思维能力的智者在这个领域,而是坚信这种能力在那些不断进行实验艺术家的手中。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盛君平对可能形成程式的探讨和追问,包括他的坚持,他的不忘初心,恰恰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诡异的绘画图式,也恰恰构建了一个完备的、饶有意味的学术体系。
《始为春》 68cmx45cm 2016年
君平发短信催我的稿子,很含蓄地说“根性与意象——盛君平水墨精神之旅”前五个字是周先生的题字,后面是自己命名的,可以改。为什么要改?我觉得,好。如果非要我对展览题目指手画脚他方能欣慰的话,我要说的是:水墨的精神之旅对于你是刚刚开始,后面有九九八十一难,比如价值观将会不断受到质疑,比如你注定成为孤独者。
拉拉杂杂的文字,除了勾勒和梳理君平这两年的思想变化,怕他忘记之外,也希望通过字里行间多一个读懂盛君平和他们这一代艺术家变与不变的角度。
2016年8月31日谢海于杭州西风堂
(谢海,文化学者、画家、美术报总编辑助理)
《三月牡丹程艳态》 68cmx45cm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