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让非遗融入到俄罗斯老百姓的生活中

来源:环球网
2017-07-20 16:01:22

7月15日,“地坛庙会全球行·2017莫斯科之旅暨北京东城区-莫斯科中央区国际友好城区系列交流活动”正式在莫斯科中央区革命广场拉开帷幕,活动首日就吸引了近万民莫斯科民众驻足观看,参加本次活动的30位中国非遗和民俗手工艺大师的杰出作品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兴趣,为此主办方展开了“学非遗手艺,听中国故事”主题活动,为莫斯科民众精选了5位非遗大师,将他们作品的故事展现出来,让大家透过它们的话语,看见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长河。

手艺人:让非遗融入到俄罗斯老百姓的生活中

“中国的首都是北京,而北京的魅力在胡同。”首先上台是对北京胡同人文历史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的杨信老师,他创作了大量京味民俗题材的绘画作品,先后出版数十部作品集,活动现场展示了他最新创作的《大清盛世千叟宴》,讲述了一段清朝宫廷的大宴的故事,让参观者惊叹不已。

手艺人:让非遗融入到俄罗斯老百姓的生活中

第二位上台的彭小平老师,所传承的微型核桃面人非遗技艺堪称“北京一绝”,其作品不仅小而精细,每个人物还具有生动的造型,微妙之间尽显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小中见大的艺术呈献力,是作者与作品合二为一的精华体现,作者运用表情、形体、衣纹…等雕塑语言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手艺人:让非遗融入到俄罗斯老百姓的生活中

有32年的雕漆设计与制作传承的李志刚老师第三位上台,他现场为莫斯科民众介绍了雕漆及雕漆的各种技艺。雕漆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这穿越千年的“中国红”是我国颇有代表性的一项传统艺术,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齐名,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之一。

手艺人:让非遗融入到俄罗斯老百姓的生活中

“葡萄常”享誉了一个世纪的一个名号,它的传承人常弘老师第四位上台,她表示,葡萄常不只是技艺独特,历史更是传奇,慈禧太后曾给常家赐匾“天儀常”,并将常家制作的葡萄当作御制供品,赐给王宫大臣及家人。

手艺人:让非遗融入到俄罗斯老百姓的生活中

说到中国最古老的民俗艺术,当然还有剪纸,而徐阳是剪纸传承人当中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师,还拥有“十大神剪”的称号。活动现场,徐阳老师表示,虽然俄罗斯也有剪纸,但中国剪纸的精髓在于意象造型,即在不考虑客观的透视关系的情况下把作者心里的形象如实的表现出来,可以把三维、四维空间的事物通过想象表现在二维空间里。意象造型体现了中国人委婉、含蓄、曲折的心理特征,这也是中国剪纸最大的魅力。

手艺人:让非遗融入到俄罗斯老百姓的生活中

“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是让世界上越来越的人了解并热爱上中国的非遗和民俗文化,并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这是参与此次活动的众多非遗和民俗手工艺大师谈得最多的愿望。而要达成这一愿望,主要是三点:

第一是传承,非遗和民俗文化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大多通过言传身教或口口相传,相对脆弱,一旦中断后很难恢复再生,而“地坛庙会全球行”正是要调动传承人们的积极性,让非遗和民俗文化更多的走到全球普通民众当中去,让其拥有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世代相传。

第二,与新时代结合。历史和传统不应是僵化的,非遗和民俗文化需要和时代、现实以及时尚形式结合起来,挖掘新的内涵,适应大众口味,最终融入生活,让“老树”开出新花。

第三,润物细无声式的“植入”。非遗和民俗文化还应探索更多“玩法”,“地坛庙会全球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非常巧妙的将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呈现在了民众面前。

手艺人:让非遗融入到俄罗斯老百姓的生活中

7月15日到18日,莫斯科民众这次反正是真有福了,面人、风筝、泥人张、葡萄常、绢花、绢人、京绣、皮雕、绣花鞋、糖画、编结、脸谱、料器、北京胡同画、老北京民俗画、兔爷、手掌画、柳编、吹糖人、龙凤书法、风车、篆刻、草编、葫芦烙画、紫砂陶艺、木版年画等40个非遗和民俗项目都可以在革命广场一探究竟,边吃边看边玩,边观赏大师的现场创作,无形中还切身体会到了中国历史脉搏的跳动。别羡慕了,一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