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消费革命即将到来 中国匠人大会上东家ceo俞海华:打造去品牌化的匠人生态圈

来源:中国网
2017-07-25 10:28:36

上周末买手店鼻祖Colette在宣布年底关门,这一震惊时尚圈的重磅新闻,成为2015年以来全球奢侈品遇冷潮的又一力证。人们对于“奢侈品”的认知不再只停留于一个品牌、一个LOGO,更多人意识到,更高级的“奢侈”意味小众、个性化,而不在于品牌。

奢侈品遇冷的同时,是小而美匠心手作的勃兴,而这场消费革命早已被洞悉和实践,东家APP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7月22日,由东家APP承办的首届中国匠人大会在杭州开幕,大会以“以匠心·致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各门类的上千名优秀匠人。在这场文化名流汇聚的顶级盛会上,在场嘉宾就「手艺的现代传承」进行了趣味分享,堪称一场东方美学的视听盛宴。

中国匠人大会的诞生,与当下“去品牌化”、“重新定义奢侈品”的大势不谋而合,而这不是此次大会的核心价值所在。

一场消费革命即将到来 中国匠人大会上东家ceo俞海华:打造去品牌化的匠人生态圈

匠人大会上,前央视主持人、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普说:“关于手艺保护,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东家APP创始人兼CEO俞海华也表示,要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力量把”传承“这件事进行到底。

作为“互联网+匠人”产业探索的示范,东家APP要探索的是“去品牌化的匠人生态圈”,而这迎合的不只是当下凸显态度、满足个性需求的消费潮流,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守艺人”不再闭门造车,通过“买卖”与“使用”,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激荡中雀跃前进。

“东家”来了,一场新的消费革命也即将到来。

一场消费革命即将到来 中国匠人大会上东家ceo俞海华:打造去品牌化的匠人生态圈

  丢掉品牌的外衣

方见“奢侈”的本真

2015年以来,奢侈品行业的关店潮席卷全球。在中国市场,LV、Prada、Dior等品牌都匆匆关掉了部分门店。因此,Colette的告别,似乎并不意外。

根据贝恩公司的统计,去年2016年奢侈品消费跌出2009年以来新低,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奢侈品的消费额贡献更是首次出现了1%的回落。

当国际一流奢侈品牌正人人自危的时候,国内一个电商平台正在悄然兴起。

在“东家APP”上,展示的各类物品精美得令人赞叹:首饰、茶器、家居、食品,完全是手工之城,跟东方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里,没有我们在普通电商平台上常见的品牌营销,有的只是一个个有温度的人,和有温度的器物。每一件物品,都对应一位匠人,每一件物品,都有故事。一个手工的杯子是如何烧制而成的?一块古法绿豆糕是如何做出来的?在这里,消费者和器物之间,有了微妙的连结。

当一件商品,忘记品牌名字、品牌口号、品牌定位、品牌传播等诸多会让你分心的花拳绣腿,而切实回归到做产品本身,那它可能能够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成为真正意义上凸显态度的、满足个性需求的商品。

东家APP的初心即在此——回归生活的本真,用独具东方美学的态度来生活。

这种“去品牌化”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去年3月,就有研究报告指出,作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奢侈品已经在中国普及,因此,奢侈品便不再“个性化”。一股消费升级的逆向之风吹来:消费者不仅要求去LOGO,还要求去品牌化,以此来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

正如在刚结束的匠人大会上,东家CEO俞海华所说的:“去品牌化将是未来商品发展的趋势所在。大型的‘品牌’终将被击碎,取而代之的则是以‘人’为单位的终极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商业模式。”

从“品牌”到“人牌”。俞海华的东家,正在顺着去品牌化的浪潮前进,同时推动着小而美的“人牌”不断闪光。

诠释手造之美

寻找新时代的“守艺人”

怎么打好这张“人牌”呢?在消费升级的时代,东家懂匠人,也爱匠人。

“最难啃的骨头,也是决定这个平台与其他手工艺垂直电商的差异性的,就是‘东家’的匠人们。”俞海华说,说服匠人入驻平台并不容易,很多匠人早知道东家,但他们不会主动入驻。因为,和匠人打交道并不简单,尤其是熟练掌握了一门手艺的老匠人。他们对于工艺有自己的偏执,不轻易接受创新,信任感也不算太强。如何让他们把好的工艺变成和时代结合的作品,是一项需要耗费巨大心力的工程。

从零开始,到拥有4000余名匠人,是“东家”团队深入云贵川江浙沪皖等地走访、挖掘,并通过内部自建了的审核委员会换来的。而对于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匠人,“东家”一直把自己摆在“长工”的位置,给予其足够的尊重。

“我印象中有一个小伙伴和我们的匠人讲话的时候不太注重分寸,后来我们的处理方法是直接把他开除了,我觉得这一直以来就是我们东家的态度。我们是服务匠人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俞海华说。

一场消费革命即将到来 中国匠人大会上东家ceo俞海华:打造去品牌化的匠人生态圈

在东家,这些精挑细选的匠人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手工包·姥姥团队的设计师描述道,在他们的团队里,年轻的设计师带着六旬老太太一起,回到山西家乡一起做手工包,力求打造中国的爱马仕。将年轻人的现代审美,同老年人的传统针线手艺相融合。这种奇妙地搭配,让这些包有了来自全世界的订单,让东方手工制作的包走向了世界。

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的王玺,是龢盒首饰创始人,这个做珠宝设计的姑娘,曾经在一年半之内只卖出了三件作品,挫败感让她一度迷茫。后来在“东家”所做的一次拍卖给了她信心,让她明白好的作品是可以打动人的、好的设计也是能够实现其价值的——只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合适的人。

在东家的帮助下,原属冷门的潮州手拉壶,仅在2017上半年就累计成交超300万;王臻篆刻不到一年累计成交200万,最高客单价29w;90后匠人上九的所有作品一经上线即被抢购一空,客单均价达2500元……

如今,在4000余匠人的集聚效应下,“东家”已经拥有150万高购买力的用户,月销售额达3500万元。

一场消费革命即将到来 中国匠人大会上东家ceo俞海华:打造去品牌化的匠人生态圈

  创新传承与保护

让匠心之物在互联网上“活起来”

虽然成交量有不俗的表现,但“东家”背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积极意义,才是远超交易数值的价值所在。

在中国匠人大会现场,俞海华反复提及了赵普的观点:“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东家APP投资人之一、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也说:“东家将匠人和消费者无缝连接,打造出更多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匠心制造。这个事儿将变得特别有社会意义。”

俞海华直言:东家的第一个身份就是匠人的“长工”,脏活累活尽管抛来;第二个身份是“搭台”,建一个匠人和用户的交互平台;第三个身份是一个匠人到哪儿东家到哪儿的贴身管家。

围绕这三个身份,以“让美学走进生活,让传承成为潮流”为终极目标,东家密集创新了一系列匠人服务措施:

除了服务好常规的线上成交和拍卖“直播”,东家着力探索的是让匠人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方式——平均每周推出两三个匠人的故事,做成视频,写成文字,成为“匠人志”。例如景德镇一个做孔雀釉陶瓷的姑娘,用三年的时间打磨一件极致的器皿,其间经历二十七次窑的失败,听起来是不是很任性?俞海华说,正是这种“工匠精神”打动了数万用户,也让上千元的孔雀釉单杯在“东家”找到了知音。

“匠人志”的方式大获成功,此后,“东家”不仅把镜头对准匠人双手、直播匠作制作过程,为了让用户更能切身体会匠人、匠心,甚至邀请用户参与匠人的制作,来透过匠人们的双手亲眼看到艺术品产生的全过程:怎样来泡一壶中国茶,怎样布置茶席,怎样来做一只嘉兴肉粽,这些无形的文化知识都可以通过线下的方式来体验、感受。

那么,买了一副精致的茶具,怎么用?东家就打造“文化网红”来教泡茶,教抄经。这些“文化网红”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红,而是东家用心寻找的有才气的文化达人,通过他们来延伸服务,来传播、引导东方生活美学。

此外,在北京,东家在千年文脉绵延地国子监为中国匠人搭建了自己的艺术空间“东家客厅”,在天津,东家打造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线下体验空间,它们可以让用户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顶尖匠人的精美造物,并可在现场同匠人零距离接触和互动。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空间还将扩展至北上广深杭,形成一个线下、线上完全互动的和用户见面的平台。

“未来的东家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商业体。因为大品牌终将被击碎成为一个个匠人,这是一个回归、解放、升级的过程。而我们正是要将分散的个人组成一个匠人生态圈。”俞海华这样描述未来的东家。

如何理解匠人生态圈?可以试想这样一个场景:用户寄来家乡的泥土,匠人为你做一个只属于你的杯子,这,可能就是对匠人生态圈最恰当地解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