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如何再次“亮剑”?

作者:李天启、王思北、袁慧晶 来源:新华社
2017-08-01 15:46:23

从上世纪50年代的《红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到近20年来的《父亲进城》《一个女人的史诗》《亮剑》……一直以来,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凭借再现红色历史事件、讲述英雄人物故事受到读者的欢迎。

《激情燃烧的岁月》《集结号》《潜伏》等一批改编自文学作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播出也收获了巨大关注,《亮剑》更是在电视上播出多轮,获得了观众的青睐。

另一方面,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文学性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作出更加贴近人民的革命历史作品,吸引更多年轻读者的关注?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等日前在江西赣州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创作更多年轻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

“最近几年,人民对创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不贴近群众尤其是青年的问题很严重。”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作家董保存认为,因为创造力不足,很多革命历史题材作家写出的语言跟当今社会语境存在距离,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较大隔膜。

董保存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同。一些专家表示,伴随着改编影视剧的热播,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近些年在大众文艺视野中经历了一个绚烂、壮阔的复兴时期;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等重大事件,也为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机遇。然而,一些此类题材作品创作未能把握好群众需求,尤其对青年读者缺乏吸引力。

“革命历史上有很多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故事让我们震撼,但受题材本身限制,扩大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并非易事。”作家李忠效提出,如何在不把历史娱乐化的前提下吸引年轻读者,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看来,作家只有把自己的心跳和脉搏跟人民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为人民所喜爱。

用文学手法表达真实的历史

“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深入挖掘事实本身,就是动人的。那些假的东西,‘一捅就漏’。”李忠效说,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对于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有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有些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借创新之名,出现很多胡编乱造、牵强附会的行为,不少作品存在史实模糊等问题,应该予以重视。

“把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写好看、写得有文学性,就需要革命历史题材作家一定要认真研究历史、记录历史,要有文献基础,不能随意想象,否则会影响读者对历史事件的判断。”李忠效说。

“作家卜谷为了完成长篇纪实文学《红军留下的女人们》,之前进行了十余年的采访、整理与思考,这种踏实的作风使作品颇具感染力。”《中国作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陈亚军举例说,卜谷的作品好看,在于语言和结构比较严谨合理,同时又能展现文学性,视角独特,细节生动,因此能打动人。

何建明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要把重大历史题材客观真实地复原出来、书写下来,然后在此过程中发现它的现实价值,最后用文学的手法进行表现。作家只有去基层挖掘创作,扎根一线、发现历史,才能写出原生态、接地气的作品。

从人的角度出发进行创新

董保存曾是长篇小说《亮剑》的责任编辑。这部小说和其后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大胆创新,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李云龙的形象,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小说《亮剑》展现了李云龙这样‘泥腿子’干部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其实小说在出版时也曾受到过一些质疑,正是因为人物性格刻画得太过鲜明,但最后仍获得读者好评。”董保存认为,要想推出好作品,应该预估创新可能存在的风险,对必要的探索给予鼓励。

改编自小说《谍战上海滩》的电视剧《伪装者》播出后受到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沈文慧认为,这部作品的人物描写破除了脸谱化、表面化,对人的内心进行了深入挖掘。其中对明台这一角色的塑造,细腻地展现了他从一个富家子弟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更能获得观众认可。

对生活细节的成功把握对文学作品至关重要。有专家表示,对生活细节掌握得越丰富,作品中的人物也就越丰满,事件和人物的行为也就越有生活气息。

“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是资政育人,我们不能总守着传统的方法,要有创新,有好看的新内容、新桥段。”陈亚军说,要善于利用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新的技术手段,把鲜活的故事、感人的情节、细腻的生活表现出来,从而生发出作品的厚重度与思想深度,吸引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