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厚与秀润并存:走近当代书法、篆刻名家陈以苏

来源:中国网
2017-09-01 18:02:54

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艺术,在古代文人墨客中十分流行,即使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价值,篆刻艺术与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一样具有很高的审美欣赏价值。一方好的篆刻作品,能够让欣赏者从中体会出一种美的享受,这种体会丝毫不亚于欣赏书法、绘画作品的感受。中国的篆刻经营于方寸之内,鉴赏于毫发之间,于刀石间凸现出印家独特的美术修养与艺术风格。今天记者带您走进篆刻名家陈以苏先生,近距离感受其不平凡的艺术之路。

陈以苏,篆刻家,字从谷,江苏省沭阳县人,定居南京。现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印社理事、南京师范大学书画研究中心特聘书法家、九三学社成员。先后师从叶隐谷、徐培晨、韩天衡先生。书法篆刻作品常见于《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报》、《艺术百家》、《书画纵横》《江苏楹联》等报刊杂志。其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韩天衡师生展、北京荣宝斋画院等多次。成功举办三次个人书法篆刻展,出版《陈以苏篆刻作品集》、《丹青风流》杂志专刊、《陈以苏书法篆刻作品集》、《陈以苏篆刻心经》作品集等。

拙厚与秀润并存:走近当代书法、篆刻名家陈以苏

(主人公:陈以苏)

孔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陈以苏出身于苏北沭阳县的一户农家,祖上“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令家人没有想到的是,长大后的他却弃“农”从“文”,笔耕砚田、刀耕石田,将金石书画变成了一生的爱好和事业。这两者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那就是要想有所收获,必须事之以全部精力,日于斯、夜于斯,所谓“日间挥写夜间思”、“不教一日闲过”,达到一种痴迷状态。靠一支笔、一把刀谋生大都市,个中艰辛不言而喻,虽然无法做到像孔子那样“不至于谷”,却须有“三年学”、“不易得”的平静心态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

陈以苏依靠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日积月累、大器晚成。其善于读书,广涉诗词歌赋;勤于治学,不只埋头笔、刀的操练和实践,还注意到“师造化”,到生活中汲取营养,受到叶隐谷(邓散木高足)、徐培晨、韩天衡等名师行家的悉心教诲和指导,在书、印创作中,已然拓展出具有一定个性和审美特色的书、印风貌,产生影响,令人瞩目。

拙厚与秀润并存

从书法、治印的内容选择审视其艺术,陈以苏的兴趣点充满着人文精神,如书法中的《苏轼词三首》、《苏轼·论书诗四首》、《欧阳修·醉翁亭记》、《庄子达生篇》、《心经》等,以及印章中的《乐在其中》、《半山草堂》、《山雨欲来风满楼》等等,点点滴滴,使作品浸染着丰富的文化色彩,体现了作者纳入创作视野的浓郁的文化价值取向。

再从他的书、印作品的艺术语言看,突出地表现在“拙秀并举”上,作品的审美天地,常常是雄浑与隽逸、拙厚与秀润并存,这种带有辩证意味的追求,无疑带来了艺术欣赏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酣畅性。

其在治印的艺术追求上显见与书法异曲同工,他曾在对汉印及古玺印的学习上下过功夫,后又对青花印以及当代印人名家的作品加以揣摩研究,务求融会贯通,赋予自己的印章以丰厚的营养。他的作品,往往在小小的方圆尺寸中,奏刻出开阔的境界。在笔画的力度、线条的节奏、构图的协调、造型的呼应方面,务求造成一种气势,张扬起特有的形式美。

著名书画家、诗人苏位东先生,评以苏的制印时曾说他“天资、学养、技巧均已占得”可谓一言中的。作品白文《山雨欲来风满楼》,结构错落有致,笔画的疏密处理,显示了一种力量感和情韵感,意境比较独特。朱文《半山草堂》,亦很富于兴味,随意奏刀,变化中见统一,演绎了“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印章要则。

恢弘巨制 大器天成 锻造经典之作《心经》全本

《心经》是佛教界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

在刻《心经》之前,陈以苏曾读过黄士陵、方介堪印谱中所刻的《心经》作品,篆法多样、构图丰富、刀法精熟,可谓匠心独具,心向往之。后来知道,篆刻《心经》难度极大,全文260字且重复字较多,工程浩大,对篆法、章法、刀法,创新意识和文化底蕴等都有极高的要求,是对一个篆刻家极限的挑战。

乙未之秋,篆刻《心经》的想法得到古逸斋主人林新雄先生的支持和鼓励,便下定决心,开始印稿构思、修改工作。天时、地利、人和诸条件皆已具备,创作《心经》印作的机缘似乎已经到来。从乙未年之秋到丙申之秋,整个创作过程持续了一年时间。为了全身心投入创作,其深居简出,使自己进入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心经》260个文字54句词句,在章法上尽量多样化,在篆法上也尽可能地灵活多变,以提高可读性,避免观者所可能产生的视觉疲劳,刀法上运用冲刀、切刀,披刀和冲切结合使用。

印稿构思设计之初,着意的是在篆法、章法和刀法等技术层面的匠意;上石运刀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是畅意,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石作纸的快意之感;接近完工之时以及完工之后,陈以苏感受更多的是佛法的静穆,一种心灵的回归之感,内心无比的安宁,且发现在这种“安宁”的状态面前,所有的技法都不再重要了。这可能就是佛法对人心灵的作用。陈以苏曾无数次刻过佛造像作品,这次篆刻《心经》,实际上是用文字造心中的“佛像”,是持续时间最长、动脑最多的一次造像和参悟佛理的创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其恩师韩天衡先生,从创作《心经》最初的设想到作品的完成,都得到恩师的指正和肯定,对作品的完成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

陈传席先生曾说“书画虽小道,必以大道筑之。”意思是,书画家要有庞大的文化根基做铺垫,提升作品之内涵,方能有所成就。对于篆刻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篆刻并非“雕虫小技”,做一个合格的篆刻家,技法层面以外,还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多方面的艺术参悟。

拙厚与秀润并存:走近当代书法、篆刻名家陈以苏

(篆刻作品赏析: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拙厚与秀润并存:走近当代书法、篆刻名家陈以苏

(篆刻作品赏析:无智亦无得)

拙厚与秀润并存:走近当代书法、篆刻名家陈以苏

(篆刻作品赏析:无眼耳鼻舌身意)

拙厚与秀润并存:走近当代书法、篆刻名家陈以苏

(篆刻作品赏析:无受想行识)

拙厚与秀润并存:走近当代书法、篆刻名家陈以苏

(篆刻作品赏析:受想行识)

拙厚与秀润并存:走近当代书法、篆刻名家陈以苏

(书法作品赏析)

拙厚与秀润并存:走近当代书法、篆刻名家陈以苏

(书法作品赏析)

拙厚与秀润并存:走近当代书法、篆刻名家陈以苏

(书法作品赏析)

拙厚与秀润并存:走近当代书法、篆刻名家陈以苏

(书法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