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也不全是坏事

作者:JUDE STEWART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9-13 15:01:41

无聊也有益?

无聊也不全是坏事

令人费解的是,近来学界对“无聊”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四月,国际跨学科无聊研究大会(The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Boredom Conference)召开,人文学者齐聚华沙。五月初,第七届无聊大会(Boring Conference)在伦敦举行,听起来没有前一个那样浓郁的学术性。在无聊大会上, 人们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关于烤面包片、双黄线、打喷嚏、自动售货机的声音,以及其他一些听起来就想打瞌睡的话题。

这些人究竟在研究些什么?关于无聊,人们广为接受的心理学定义是这样的:“无聊是一种令人不爽的体验,想从事满意的活动而不得。”但是,如何才能量化一个人的无聊等级,然后和别人做比较呢?1986年,心理学家们推出了无聊倾向性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旨在衡量一个人感到无聊的整体倾向(所谓的 "特质性无聊")。而2008年推出的多维状态性无聊量表(Multidimensional State Boredom Scale),度量的则是一个人在给定状态下的无聊感(“状态性无聊”)。

无聊也不全是坏事

一个由德国学者领导的团队指出,状态性无聊有五种:平庸型,校准型,搜索型,反应型和冷漠型(平庸型无聊是最常见的一种,有害程度最低;冷漠型无聊通常会让人缺乏行动的积极性,与压抑情绪相似,负面效应更多,对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看起来,无聊的状态似乎很悲惨,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无聊与一些问题行为有关,包括不良驾驶、盲目吃零食、酗酒、冒险性行为和赌博等。事实上,很多人宁愿选择承受痛苦,也不愿体验无聊。一组心理学家发现,三分之二的男性和四分之一的女性宁愿电击自己,也不愿独自一人静坐思考15分钟。另一个研究小组要求志愿者观看无聊、悲伤或中性的电影,期间他们可以随时电击自己。相比那些观看悲伤或中性电影的志愿者,看无聊电影的志愿者会更频繁地电击自己,且电击量更大。

无聊也不全是坏事

但无聊也不全是坏事。无聊可以促进冥想和白日梦,从而激发创造力。一项被多次引用的早期研究为参与者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解决问题,完成词汇联想测试。一旦所有显而易见的答案都用尽了,参与者为了抵御无聊,就会给出越来越多有创意的答案。英国的一项研究又将其推进了一步, 要求受试者完成一个创造性的挑战(想出一件日常用品的其他各种用途,给出一个列表)。一组受试者首先做了一个枯燥乏味的活动,而其他人则直接面对这项任务。结果发现,那些事先体会过无聊的受试者更加多产。

在这个“永远在线”的时代,无聊或许越来越难找了。因此,何不利用无聊,甚至制造一点无聊呢?粉刷墙壁后等着干,站在炉灶前等着水开,或是有意识地将手机关闭一段时间。这些可能都是灵感汹涌的时刻呢。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

译者:孙少康

编辑:钦君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