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1-08 10:57:06

2017年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

中国日报网11月8日电 11月7-8日,2017年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会暨“建筑遗产保护与协同创新学术研讨” 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举行,该交流会由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承办。大会特邀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爱林担任会议主席,副校长张大玉、李爱群担任会议副主席。

2017年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

本次交流会旨在为国内广大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相关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展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本次全国博士后交流会为期两天,7日下午举行大会开幕式,8日进行分会场学术交流研讨。

开幕式上,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爱林,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蓓,全国博管办副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技司博士后处处长刘连军分别致辞。出席会议专家学者共同为青年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开幕式由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张大玉主持。

2017年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

主题发言环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樊锦诗以“数字化时代的敦煌”为主题对敦煌文化保护工作进行了讲解介绍;台湾大学教授郭肇立对“纪念性与现代性:现代建筑遗产保存的矛盾”作了详细论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研究员侯卫东围绕主题为“应县木塔保护研究的启示”进行了分析梳理;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黎方银以“抢救性保护与保护理念的价值取向”为主要内容进行了专业解读;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焯就“云冈石窟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几点体会”进行了详细论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查群对“院藏资料与中国现代早期文物保护实践”作了详细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明全以“中华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李爱群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关键技术与协同创新”进行了系统阐释。

2017年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

本次交流会主要针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行业应用等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的关键问题和最新研究方向。大会以“建筑遗产保护与协同创新”为主题,三个分研讨主题为“建筑遗产历史性保护方向”、“建筑遗产保护材料与性能提升方向”、“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方向”。共邀请了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故宫博物院、云冈石窟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广州大学、福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巴黎第一大学等36家单位的国内外著名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做特邀报告,200余位博士后、博士生及青年科研人员进行青年学者报告与交流。

建筑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与载体,具有独特且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我国辉煌灿烂的建筑遗产,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承载了历史发展的文化脉络。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的实际表现,更是我们自身坚定的“文化自信”。切实做好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呼唤。当代建筑遗产保护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遗产内涵价值,秉承协同创新理念,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合理利用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建筑遗产的珍贵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与发展。

针对建筑遗产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中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李爱群的带领下,组建了“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团队成员涉及建筑历史、测绘、材料、结构、现代制造、监测监控等多个学科专业背景。旨在发挥北京建筑大学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优势,团队针对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关键技术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建立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体系,系统研究建筑遗产材料表征与修复方法,开创研发建筑遗产综合性能提升技术体系。近三年来,团队已发展拥有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和“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筑遗产精细建模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筑结构与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实验室。团队以“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建筑遗产材料表征与修复关键技术”、“建筑遗产综合性能提升技术”为三大研究突破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将对推动土木学科和测绘学科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建筑遗产综合性能提升发挥重要作用,科技成果的工程示范性应用对国家、北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