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毕业短片:创作与实践》新书发布暨七部文学系毕业联合作业展映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1-23 18:04:54

近些年来,由北京电影学院各系在校生担任主创团队的毕业联合作业成为了电影行业人才锻造与选拔的“试金石”与“练兵场”,其中由文学系同学担任编剧导演的短片作品质量高、成绩好,在国内外各个电影节屡屡斩获奖项,已经成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些作品是如何从白纸上的一个创意、一个概念,变成丰富生动的声画光影?年轻创作者与辅导教师一路走来又是怎样的心路历程?11月22日下午,在北京电影学院中等放映厅举办的影视教育论坛——《毕业短片:创作与实践》新书发布暨七部文学系毕业联合作业展映针对电影人才培养、青年电影创作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研究项目成果之一的《毕业短片:创作与实践》一书收录了包括《家•人》、《酸菜》、《亲爱的女儿》、《辛巴的牙齿》、《沉默》、《回家》、《考试》七部文学系同学主创的优秀短片剧本和指导教师、主创团队的创作心得,伴随着新书一起,七部短片也在论坛活动中与大家见面。观影过后,文学系系主任,也是这七部短片的指导教师黄丹老师和北京电影家协会编剧分会秘书长陈秋平、中国影协党组副书记许柏林、国家广电总局剧本中心副主任苏毅,剧本中心前副主任高尔纯,著名编剧史健全、余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穆德远、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主任何可可八位来自电影教育、电影产业等不同领域的嘉宾展开座谈。七部影片的主创成员也来到现场,与各位嘉宾进行了交流。

话题一:狠抓毕业联合作业创作的初衷与思考

黄丹老师表示,针对几年前文学系学生在拍摄实践上的短板,自己及系里老师下决心要将短片质量提高。作为编剧,如果不动手实践,就对影视生产的全流程不了解,也会影响作为编剧的未来发展,所以从长远角度来说,短片创作本身也是在反哺编剧。

穆德远老师表示,自己一直在研究为什么黄丹老师指导的作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思考的结果其实终究还是回到教师自身——一个老师的努力有多大,他的学生就有多优秀。黄老师对于短片创作所投入的心力,既是为人、也是为师者的情怀使然。黄丹老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榜样,向黄丹老师学习、向黄丹老师致敬。

何可可老师表示,作为中戏的老师,平时也会指导学生作业的拍摄,对于过程中所要付出的巨大心力深有体会。尤其年龄渐长之后,亲临现场指导实在是对身心的严峻考验。所以黄丹老师能够指导那么多作业,真的非常了不起。自己93年从文学系毕业,从89年入学到91年,黄丹老师是自己的班主任,自己亲眼目睹着黄丹老师从一个小伙子一步步成为现在的“老小伙子”,却还能保持这样的热情20多年,为师者都应如此。

话题二:对于七部短片的体会、意见与建言

何可可老师认为,七部短片在整体的制作水准上给他带来的意外和惊喜甚至超过了剧作层面,当然这也得益于电影学院所具备的多院系“联合作战”的创作资源与条件。七部作品如果能在娴熟流畅的叙事技巧之外,在选材与表达方面,多做一些跳出既定常规的尝试,肯定还能有更出色的表现。除《考试》之外的其他作品,在主题及表达上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重叠。当然作为学生作业已经非常不容易,七个片子六个女导演,众所周知女同学在拍摄组织中遇到的困难会更多。每部作品的完成度都让人满意,没想到拍得这么好。

史建全老师表示,作为有点强迫症的人,平时对小伙伴或者学生的作品要求比较苛刻。但今天看过这七个小短片后,确实挺感动。这七个小短片,跟现在电视台里播的电视剧相比来说要好太多,跟那些一流导演相比也算做得非常不错了。自己非常认真地看的,其中有一个还真是落泪了,感同身受。无论是从故事的社会意义来讲,或者从故事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观赏性来讲,虽然还存在着一些瑕疵和遗憾,但是整体水平很不错。尤其是《考试》,上次来学院黄丹老师就安排看过一回,当时就很让人惊讶,这次看完后,更觉得没毛病,非常好!文学系的这帮学生们,希望他们尽早进入社会,成为社会影视创作的中坚力量和主流群体。

余飞老师认为,文学系的编剧当导演做的片子,从技巧、从拍摄手法上,基本上都比较成熟,这是令人感到吃惊的。前不久刚参加一个国际短片评比,1600多部不同国家的优秀作品,其中有一部,就是今天的《考试》,能在1600多部里面脱颖而出,可见确实是水平比较高,比较受到认可的。从几部作品整体的剧作角度而言,选材稍有些同质化,都偏重于家庭亲情关系。所以应该去挖掘更大的表达空间,比如说科幻,甚至搞一个反恐破案题材也未尝不可。因为短片也不涉及报批,可以完全放开去想,想一些很不一样的角度,如果还想更多的百花齐放,更有创意、更有想法,可以把脑洞开得更大一点。对这些创作的学生甚至有些羡慕和妒忌,自己也曾一直嚷嚷着等钱攒够拍点东西,但是一直没做,看到这些年轻的学生已经做到这个程度,相信他们真正毕业出来以后肯定会有更大的前景。

话题三:短片创作的题材选取

陈秋平老师表示,今天看到这七部作品感到很惊喜,有的地方自己甚至热泪盈眶。黄丹老师做了非常基础扎实的工作,贡献良多。虽然有的嘉宾提到七部作品的选题有些同质化,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每部作品都有一个特别好的社会关切点,任何一个影片,不管什么题材、样式、风格甚至类型,你不关照现实是不会有共鸣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突出和延续的优点。比方说到香港生孩子,去香港受教育,这其实是中产阶级兴起的非常重要的热门话题,包括《家•人》所反映的,不只是一个三角恋爱,也不是婚外情,而是一个女性、尤其是底层女性的地位或者说自尊,包括《回家》中的少数民族问题、汉藏通婚问题,都充满亮点,当今的90后编剧和导演,能够关注到这些社会话题,个人认为值得欣喜。相较于选材,其实更应关注类型化。目前几部作品在类型化方面尚不突出。更加风格化一些,更加类型化一些,有的时候可能还会带来一些题材上的惊喜。黄丹老师也说,希望学生们能再写得“飞”一点,其实“飞”包含能不能脑洞再大开一点,更加类型化一点。

许柏林老师表示,结合自己长期参与短片评奖、电影节的评委经验,这七部短片拿到任何一个什么大赛的电影节上,不敢说部部是精品,也敢说个个是上品。因为无论现在的短片也好,包括现在的国产电影、电视剧、网大电影,都太缺乏文学性,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而今天看到的七部作品,无论编剧、导演、后期制作,综合呈现都很棒,都像大电影的品质,表演也很好,而且七部作品都有出色的典型人物,这是现实题材作品特别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人物的塑造。另一个让我惊奇的地方,是每部作品中都凸显出人物的生存状态,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套路化,而是有鲜活真切的状态呈现。希望能够在目前的基础上,大家以后能够拓宽生活的视野,从人和人的关系当中发现故事,发现文学,发现独特的表达。电影学院和文学系能以这样的实践形式进行教学训导并取得如此的成绩,是特别值得庆祝、值得点赞的!

高尔纯老师表示,从96年开始,参加审片工作至今已经近20年。自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现实题材的影片为什么老是不如意?现在大家都说要多拍现实题材的影片,可是现实题材的影片在80年代有一个高潮以后,后来就一直低落,应该说到现在也没有达到它理想的高度。这里面可能有好多问题需要去追溯,观众们有一个期望,电影界的这些行家里手也有一些想法,怎么能够找到一条能够把现实题材的影片创作好的门径。今天看了同学们的作业以后,首先是感动于其中扎实认真的创作态度。七部作品从编剧开始,还有主创人员,真正是深入生活,从现实生活里找题材,从现实生活里提炼自己观察生活的角度,这一点很不简单。对于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对于他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于他们感情世界的关注,并没和社会脱节,而是紧紧关注社会,而且反映了很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这一点很是让人感动。电影学院未来发展的希望就在于把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小的课堂和大的课堂结合起来。要坚持走这条正道,这个正道就是在生活当中发现素材,提炼题材,然后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真正把人放在主要的聚焦点上。

苏毅老师表示,头一天刚看了梅峰老师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感觉非常好,同时也感慨如今艺术院校为师者的不易,一个是要有作品,第二个更要有人品。黄丹老师以自己的言行表率,以及指导的这七部作品,就体现了这样的可贵之处。早在2009年,当时还是电影局副局长的张宏森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时候说过,标题就叫“不要问我什么不能写,你要告诉我你想写什么”,这是对创作观的表达。今天看到的这几部作品,起码从创作观上是不跑偏的,大家非常有幸能够遇见这样好的一个时代、这样好的一个学校、这样好的一群老师,非常不容易,要多多珍惜。特别以刘禹锡的《秋词》作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互动环节中,就在创作指导中如何应对创作歧见这一话题,黄丹老师表示,肯定会有这种情况,自己作为一个60后,对于他们80后、90后,肯定会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但自己始终都努力去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一以贯之的态度是:创作其实就是个相互说服沟通的过程,你得把我说服,说服了,没关系,我听你的。如果没有说服,那就另找破解之道。也有另一种情况,比如拍摄《考试》中的一场戏,宋金穗和袁立商讨表演方式,金穗说服不了袁立,她就跑过来问我,我思考之后,我本人觉得你的想法是对的,你的想法比袁立想法更好一些,就由我上前跟袁立把道理跟演员说清楚,孩子不好表达的,这时候就该我上了,该我发挥作用了。即便很多繁琐的细节,比如《回家》中的房子最后刷什么颜色,门颜色要不要刷、刷什么颜色,都是反复讨论的结果。来到现场的学生导演也向提出意见的各位老师表达了诚挚感谢。

论坛放映的七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多样且充分的自我特质的表达呈现,以及作为未来中国电影新生代创作者的锐气与活力,正如黄丹老师在《毕业短片:创作与实践》一书中所言,经由毕业联合作业的演练及洗礼,学生们能够带着作业创作中积累下的自信与沉着上路,为师者也能够倍感欣慰。学生的成长,也能够促使教育者“二次成长”,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双向互动关系。

据了解,这一论坛属于北京电影学院“金字奖”的系列活动之一。“金字奖”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每年都会举办的奖项,用以表彰电影人在剧作方面的成绩,致力于电影人才创作与电影产业发展的接轨,鼓励学生参与良性竞争,督促学生将有品质的创作向成熟电影市场靠拢。同时也为影视企业提供了选择优秀剧本和人才的机会。

影视教育论坛流程

13:30——16:00七部文学系毕业联合作业展映

16:00——17:30《毕业短片:创作与实践》新书发布、嘉宾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