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临其境》本周六晚即将迎来年度声音大秀,对于这档收视连续夺冠、口碑零差评的节目,不少网友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迫切地想知道节目创作背后的故事。如何想到做这样一档配音类的节目?又是如何请到各位大咖嘉宾的?节目又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节目总导演徐晴,让我们听听她怎么说。
记者:徐老师您好,“声临其境”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您对其如何理解?从筹备到现在录制完毕,您对它的意义是否也有了一定的丰富和延伸?
徐晴:《声临其境》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其实很好玩,我们当时想过很多名字但是都已经被其他节目用过,后来我们在团队内部进行投票,每个人出三到五个名字,然后选中的给点小奖励。《声临其境》就是这样选出来的,大家觉得这个特别好,把身体的“身”改成声音的“声”。声临其境,一个是声音嘛,另外一个是境,就是用声音把你带到一种境界,或者是一个情境。
记者:徐老师好,《声临其境》作为一档新领域的原创之作,一开始并没有受众基础,那么《声临其境》取得如今的成绩,达到您的预期了吗?
徐晴:其实我们策划《声临其境》的时候没有想过它是一档大众的节目,因为我的出发点只有两个。第一,这个配音和声音就是一个小的东西;其二,我们是出自于《2017书香中国》其中的一个环节,所以它的定位其实是非常垂直、非常精细的,然后观众可能是偏熟龄的那种。没有说一上来就是一个大众的、爆款的节目,这个是我们当时也没有想到的。
记者:在选择嘉宾的标准上,您曾透露“要新鲜感的嘉宾,不是满世界去上各种节目的大熟脸”,请问在第一季节目中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
徐晴:嘉宾的选择上面,其实第一季已经基本上达到我们的预期,看看我们的嘉宾,流量明星几乎没有了,然后满世界都上综艺节目的也几乎没有,所以能上我们节目的,基本上还算是新鲜面孔,包括综艺首秀给我们的有很多。
记者:《声临其境》这档节目对于演员本身有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比如上完节目之后很多剧本、主角的角色找过来这种,演员们有没有跟您聊过?
徐晴:《声临其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演员们上了《声临其境》之后,基本上第二天都能上热搜。然后各种评论就会说,之前可能只是知道他演技好,并不确切的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或者是说他原来演技还这么好,总会给大家惊喜和反差之类的,至于角色和剧本的话,我相信是越来越多的。因为至少我们台的剧,这些演技派的演员肯定是第一个要找的。
记者:徐老师,在制作《声临其境》初期有没有设想过能收获这样的口碑和热度?作为主创您觉得这档节目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
徐晴:当时做《声临其境》的时候,我们对口碑是不担心的。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做的节目基本上口碑都很好。热度呢,倒是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我们当时在做这个节目策划的时候想着就是年轻人喜欢玩的配音嘛。
但是呢,因为它切中的是关于演员的才华、基本功和实力这一块儿。所以没想到最后会有这么高的热度,这个是超出我们的预期的,但是后来想一想,其实现在这些年轻人也好、观众也好,可能看惯了那些,就是特别过于酷炫的东西之后,可能又要回到一些回归本质的东西,比方说实力、比方说初心。做主创,我觉得《声临其境》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用实力说话。然后我就向专业致敬,其实不管是做任何行业能够走到最后的一定是实力和才华的支撑,不是一些表面的东西。
记者:节目中出现很多普通大众鲜少接触的环节,令观众大开眼界的同时,也看到节目组花费的一番心思。您能和我们聊聊节目环节及赛制的研发过程吗?
徐晴:其实我们有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像经典之声,我们就是要做配音,然后魔力之声,其实就是想用这些演员们的声音能力来塑造各种各样的角色场景。包括你说主持也好、播音也好,还有广告也好、台词也好,这其实都是之前一开始我们就想过的。只有第三个环节我们是做了一些调整的。最开始我们想的是不是四位嘉宾每个人都有一段秀。然后再来投票,看谁是本期最受欢迎的声音、观众最喜欢的声音。后来在我们做了新品点映的版本之后,就觉得我们录的过程当中四个大咖各自弄各自的,相互之间没有交集,其实也挺可惜的。所以后来我们根据样片试播的效果和领导们的意见进行调整,觉得四个人应该还是在一起合作一个桥段。所以就有了我们现在的第三个环节。
记者:和业界一些朋友沟通过,隐约得出一个结论:《声临其境》,是电视艺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对于这样的认知,徐老师认为也是恰如其分吗?
徐晴:在我的理解来看,可能《声临其境》对那种视觉或者色彩暴力来说。它是一种极简主义。全新阶段的话,我想是不是因为它的融媒体的这个力量。不过它的传播的特性,结构的方式可能更适合现在的网络传播吧。
记者:从《歌手》开始,近些年电视荧屏诞生了许多专业领域比拼业务能力的节目。您觉得《声临其境》与其他节目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徐晴:《声临其境》,我们理解它最大的不同,应该在于它的切口吧,目前来说它的切口是最垂直最细分的一个东西,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就是声音,其实它说穿了是一个语言类的节目。
记者:好节目是语言声音,好小说作品也是语言文字。徐老师认为,《声临其境》就是小说的一种创作么?
徐晴:《声临其境》,至少是刻画人物,用台词表演,包括一些就是经典的桥段,声音都在给塑造人物做服务。每个人可能他就是一个小小的单本剧吧。
记者:节目最开始是希望唤起对于配音演员的关注,但最终这档节目里让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演员,所以创作中间是不是对节目主题有过调整?
徐晴:都说大家讨论的是演员,其实提到的更多的是演员的实力、才华和演技。而不是他这个人,而且嘉宾们的这些才华和演技是通过配音来体现的。我们的主持人和我们的配音指导班底其实都是配音演员。所以其实配音员在我们节目当中的比例和功能是特别强大的。我们的演员是流动的,但是配音班底是固定的。声临其境主题从最开始策划到最后样品的出来是有过调整的,但是从样品定了之后,我们就没有调整过的主题。
记者:配音班底与节目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徐晴:配音班底就是我们的配音指导;我们一般在定了演员之后,会根据他们的个性和他们的角色特点,提供一些桥段,我们这边也找一些。然后对过之后再一起供演员选择,定好桥段到现场排练的时候,配音老师就会现场做一些手把手的指导,因为在技巧、经验这一块配音老师还是有丰富的经验的。
记者:陈凯歌导演是怎么答应节目组邀请的?
徐晴:陈凯歌导演,其实我们在筹备节目的时候就去邀请过他。当时他在做电影宣传,所以时间没有合上,然后就错过了。后来我们快要收官的时候,作为年度大秀、声音大秀还是需要有一个在业界地位比较高的导演来给我们加持一下,所以又去联系他。那个时候正好他的《妖猫传》也播完了,然后他自己也看了节目觉得挺好,这个节目里头有很多很纯粹的东西,也很纯正的东西。这些是别的节目里可能看不到的,所以这也是他来的理由。
记者:年度大秀连续录制19小时,这次录制的难度是否比平常大?有哪些难点?
徐晴:在我们台的技术工种里,连续录制十九个小时,是创造了单期节目录制时长之最。最难的就是大家的状态要撑这么长时间,其实是一种极限挑战。要知道这个过程中连吃饭都没有时间,不要说睡觉了,所以其实整个人是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你要一直很亢奋的话,确实很难。
记者:徐老师此前做过3季《一年级》,那个节目是不是也给了《声临其境》一些灵感。如果有,《一年级》具体给出的经验或教训是?
徐晴:《一年级》给《声临其境》的经验太丰富太宝贵了,最大的两点就是:它是一个清新的走心的节目,《一年级》也好《声临其境》也好,是一个小清新的东西;然后另外一个点就是,不管是做棚内综艺真人秀,还是户外真人秀,人物都永远是我们的核心。至于教训的话,每一个节目都有它的缺憾,《一年级》的话,我们觉得可能作为一种节目模式,在固定的一个场景里头做了十二期节目,视觉相对的疲劳,还有这个模式,需要新的刺激和提振的点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声临其境》,应该说它是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式。
记者:您如何看待创作者不约而同地以“表演”入题节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现象?
徐晴:表演,其实是我们团队在做《一年级》做了的,我们关于表演,已经生根了两年。应该是说这两年的尝试,给业界和观众还是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和口碑的。作为一个原创的大型校园剧情真人秀,也是重视对演员基本功和实力的培养,而不是说让她一夜成名。所以又回到这个领域,《声临其境》虽然是做的台词,但其实它也是演员基本功的一个细分部分,而且我们这个题材其实是在演员的技术上面又做了一个细分。所以能够在表演这个行当连续三年做下来、做生根,其实它的成功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记者:《声临其境》作为男女老幼通吃的节目,徐老师认为这其中最值得总结的是什么?
徐晴:做完后就是两点感受:第一个就是,难度越高的东西如果能够攻破的话,可能他成功的几率也越大;另外一个就是原创,今后做策划也好做节目也好,原创要求我们想的越来越细致,不是大概有个方向感就可以去做,可能前期想的越细、策划越细,后期执行就会越到位。
记者:电视是遗憾的艺术,《声临其境》让您觉得最遗憾的地方是哪里?
徐晴:这一季的《声临其境》,最遗憾的地方就是时间太仓促了,我们前期有很多想法。因为这个时间太匆忙,没有一一得到呈现。在年度声音大秀上会解决一部分,遗憾方面在第二季会做更多提升和改造,还有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