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和命运

来源:新华国际
2018-04-09 16:04:58

没有摔跤,没有阿米尔 汗,没有宝莱坞,一部印度电影初登中国大银幕就挺“火”。

影片《起跑线》用夸张手法讲述了一对印度中产夫妇费尽心思为女儿“择校”,故事让人笑中带泪。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和命运

自4月4日正式登陆中国院线,截至8日,影评网络社区“豆瓣电影”上已有3万多人为这部片子打分,目前评分8.1。

印度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国际君在调查中发现,尽管不搞学区房、不拼“小升初”,但印度家长、尤其是中产阶层家长一样为子女学业“痛下血本”。

不求“学区房” 但求有钱上私立

“印度没有学区房的概念,”莫希特 拉姆钱达尼介绍说。他在孟买南部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和命运

莫希特 拉姆钱达尼接受记者采访。

“只要你能保证按时到校,对私立学校来说,你住哪儿其实无所谓。在孟买,人们不会因为孩子想上一个学校,就把房子买到学校附近。别忘了,这里一般人家至少两个孩子,如果一男一女,还可能要分别上男校和女校,难道还要买两套房?孟买房价可不比北京、上海低。”

印度教育现状之一:区分印度教育质量的不是“学区”,而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两条路径,而家长选择学校的依据主要是家庭经济状况。

一句话,“有钱就去私立学校,没钱就去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又因为教育质量、设施不一样,收费水准大不相同,一年学费折合人民币从1000多元到几万元的都有,一般水准的学费约10万卢比(约等于人民币1万元)。

据印度媒体援引过的数据,月收入达2万卢比(人民币2000元)可算是印度“底层中产”。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和命运

  公立学校的学生们在校门前穿着拖鞋和皮鞋踢足球。

“在孟买,一般来说,只要付得起学费,就可以去想去的私立学校。”拉姆钱达尼说。

以拉姆钱达尼所服务的孟买南部戈拉巴地区为例,方圆5公里内有6所私立学校和一所大型公立学校。6所私校中,有纯男校、纯女校和男女混合学校,收费水平差别很大。

伊沙安 谢蒂是私立的G. D.索马尼纪念学校7年级学生。其实,另一所私立学校距他家更近、收费更低,名为学者中学。为何舍近求远?伊沙安说,因为索马尼纪念学校有大操场,其他设施也相对较好。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和命运

  一位母亲来接学者中学的孩子下学。

出于同样的原因,另一个孩子利蒂放弃了与住处仅隔一条马路的索马尼纪念学校,而选择就读离家更远的“教堂与约翰 康农学校”。

“这是南孟买比较有名的学校,教学很好,入学需要提前登记,还要考试,如果暂时没有学位,只能慢慢等。”利蒂说。

当然,这也是南孟买收费最贵的私立学校之一,学费三倍于一般私校。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和命运

  教堂与约翰 康农学校大门。

虽然不拼“小升初” 高考现实很残酷

印度教育体系实施小学-中学12年学制,中学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学校属“12年一贯制”。小学和中学自然衔接,没有“小升初”或“中考”这两道“坎”,决定升学与否的只是门槛较低的期末考试。

“只要不是3门主课考试不及格,就可以顺利升入中学学习。”学者中学的老师乌米什 沙阿说。

主课包括数学、英语文学、英语语法、科学、社会研究等,而在孟买,所谓及格就是百分制试卷过40分。

不过,该来的考验总会来的。

印度教育现状之二:印度“高考”才是教育竞争最激烈的“独木桥”,每年都有大约1000万人参加。

不过,印度著名高校,如印度理工学院、尼赫鲁大学等,录取率相当低,只恭候那些成绩绝对优异的“学霸”,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把它们当成志愿学校。

大部分高考生的目标很现实:考一个普通高校,学点专业技能,毕业后参加工作。

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穆丝坎告诉记者:“我想考一个医学院,毕业出来后从事医务工作。在印度,医生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

男生马南就读于属于“普通”档次的私校学者中学。他的母亲说:“印度高考竞争太激烈。我们家马南很喜欢板球,就想成为板球运动员。我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和命运

  孟买一所公立学校的学生放学后在附近海滩上打板球。

或许因为孩子有了明确目标,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并不显得特别焦虑。

不过,大多数印度家长们真这么“佛系”吗?

学校定阶层:起跑线=终点线?

这部电影中文译名定为《起跑线》,英文名为《Hindi Medium》,直译就是“印度中产”之意,可谓点了题。归根结底,影片关注的是印度中产阶级家庭的教育难题,反映的是中产阶级难以逾越的窘境——既无法挤进“上流”、也无法融入“下层”。

对印度观众而言,这部电影戳中的“痛处”是社会阶层固化的现实。印度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阶层固化问题一直存在,而现有的“公私分立”教育制度不仅无力改变这种阶层固化情况,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一现实。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和命运

影片中,主人公夫妇为了给孩子择校,不惜一会“扮土豪”、一会“装穷”。为何这么拼?说到底,片中母亲一句台词揭露了“焦虑”背后的根本动机:“学校就是阶级” 。

仅举一个例子,在孟买的公立学校,老师授课用印地语,英语只是一门课;而在私立学校,老师授课一律采用纯英文教学和英文教材。别小看这一差别,在印度社会,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今后求学之路能走多远。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和命运

对印度中产阶级家庭而言,想借子女教育来实现阶层跨越实在太困难了。就如影片所展示的那样,主人公夫妇就连“装穷”都行不通,穷人家的孩子就算能通过特定的“贫困生名额”配额制度走进私立名校,终究也会因消费水平等种种隔阂无法融入所谓的富人阶层或上流圈子。

既然焦虑感改变不了“起跑线”的现状,不少印度家长反而显现出一种无奈的“乐天安命”。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