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6月18日电(王真峥) 2018年6月18日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与电影《阿修罗》出品方联合宣布,将以电影《阿修罗》作为新华网影视评测实验室的核心标的,共同开展电影评测研究,并联手打造以特效观影情绪为重点的“阿修罗算法”。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杨溟院长与《阿修罗》监制、制片人杨真鉴现场签约
电影《阿修罗》以“特效奇幻大片”的定位点燃了“暑期档”,在电影节期间引发业内人士对电影特效的热议。日前,新华网宣布将采用生理传感技术评测该片的观众体验,更增添其科技感与神秘感。这部耗资7.5亿,历时6年制作的影片,到底给观众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观影体验?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将用数据量化结果。
电影《阿修罗》部分主创合影
电影工业对传感技术并不陌生。用传感器进行动作捕捉,已在CG电影特效制作中普遍使用。而采用生理传感技术捕捉观众真实的观影体验,近年也受到各大影视与科技公司的重视,或将成为电影科技的下一个风口。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2014年开始自主研发受众体验算法,2015年11月与中国国家话剧院联手完成对舞台剧《战马》的评测,并通过机器人Star智能发布评测报告。这是全球首次在剧场真实演出中完成的传感实验,共采集了150名现场观众的生理数据,为制作方提供了创作与营销的数据支撑。
2016年1月,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集团联合硅谷的光波公司对当年奥斯卡热门影片《荒野猎人》进行观众体验评测。共有15名观众参加了这次上映前的小范围测试,其心跳与皮肤电数据反应出“惊吓”与“沉浸”的程度。有媒体称:“用于艺术和娱乐领域的生物评测分析,将成为下一个大事件。”
电影《阿修罗》海报
2016年9月,新华网在第7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聚焦中国”论坛宣布成立“电影体验评测实验室”,意在加深影视业对于受众的了解,以定量的方式介入影片的创作与传播。
2017年3月,杜比实验室让一名女性配戴64极的脑电波帽,测量心率和皮电反应,获得她观看影视节目时的生理反应。首席科学家Poppy Crum表示:这是杜比为“更好理解人类体验”做出的努力,通过基于情绪反应的数据,可以让未来的电影更懂用户、更加好“看”。杜比作为视听业标杆企业介入生理传感评测技术,也标志着该领域将成为新的赛道。
2018年,新华网与诺丁汉大学在英国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
此次,新华网联手电影《阿修罗》源于主创方“让华语重工业电影前进半步”的初心。据悉,该片遍邀全球35个国家电影行业顶尖人才,潜心构建中国电影行业前所未有的六界奇幻世界。
“叛军”首领华蕊的饰演者张艺上
发布会上,电影出品人、总制片人杨洪涛,监制、制片人杨真鉴携导演张鹏,演员吴磊、刘嘉玲、张艺上、明道等悉数到场,共同推出了终极版预告片。全好莱坞特效团队倾力打造的顶级视听效果,让现场观众对7月13日上映的正片充满期待。
发布会现场,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与出品方真鉴影业董事长、制片人杨真鉴正式签署合作协议。Star传感机器人将再度出击,用AI科技为影片创作、营销提供需求挖掘、洞察分析和策略决策。杨溟院长表示:“科技一直在赋能影视,AI时代电影将与观众如何交互,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将生理传感作为研发的核心,正因为感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做好底层研究才能构建新的体系。此次联手《阿修罗》,为我们从视听体验角度深入受众研究提供了特别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