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正在尝试落地“一带一路”

来源:央视网
2018-07-18 13:59:51

中国电视剧已经在非洲热播,中国电影呢?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上,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夏电影)董事长傅若清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电影院线联盟(BRCC),并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电影机构及实体加入,共同打造区域国际电影合作平台。

如同40年来激荡变革的中国社会,中国电影正展现着越来越多样的面貌:从英雄化叙事的革命传奇和令人震撼的国家变革,到充满怀旧与唯美气质的诗化想象,以及用嬉笑怒骂来安抚超级城市中的孤独心灵,更不用说对祖先与乡土的歌颂——无论怎样,更具感染力、亲和力,承载人类共同价值与自身独特气质的中国形象在大银幕上正在形成。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或这些形象,可以生动而直接地向世界阐明中国道路。其实就电影技术本身而言,高格式、巨幕、激光技术的迅猛普及已经极大改善了中国电影制作水平和放映质量,获得了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相匹配的国际地位。

所有这些,吸引着 “一带一路”上那些同样对本国电影充满期待的发展中国家的电影人。而对于那些希望把中国形象更多展现于异国银幕的中国电影人来说,机会已经到来。在不断的酝酿之中,究竟如何才能走出坚实的第一步?

中国电影正在尝试落地“一带一路”

第四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现场

把当代中国带到非洲

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开展电视服务近10年,大大加快了非洲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进程。然而到今天,进入非洲的中国电影仍然不多。一方面,中国电影在非洲较少放映;另一方面,走进非洲的中国电影企业不多。目前非洲电影市场以欧美电影为主。

以占据非洲市场70%以上市值的南非为例,观影史上票房排名前20的影片几乎全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最高票房纪录保持者是2015年的《速度与激情7》。

中国与非洲的深厚友谊为中国人所熟知。但对于普通非洲民众来说,中国很少在官方渠道之外展现自己。

“中非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依然是中非合作的短板,隔着茫茫印度洋,在文化上我们是了解不多的两个世界。”非洲研究学者刘鸿武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要让非洲的老百姓在了解中国的美食和功夫以外,也能够欣赏中国的琴棋书画、唐诗宋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除了传统文化,让中非人民在现当代文化、国情与生活上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多地带动文化交流与认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这点上,当代题材影视剧的正面效应十分明显。

“2011年,我编剧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走进坦桑尼亚、肯尼亚,后来成为非洲人民最喜欢的中国电视剧之一,看着荧屏上说着一口斯瓦西里语的‘婆婆媳妇’,大家没有什么陌生感,非洲观众对剧情很认可,很多人看见中国女孩儿管她们叫‘毛豆豆’。”国家一级编剧王丽萍表示。

专家认为,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外国民众了解当代中国的一个窗口,现实题材剧在海外热度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而这背后,是被越来越多非洲人所了解的中国的迅猛发展。

自《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成功播出后,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了“中国影视剧走进东非工程”“1052”等一系列中国影视剧译制工程项目。其中,“1052”工程意即译制10部电视剧、52部电影、5部动画片、4部纪录片供非洲国家主流媒体播出。

2017年后,《战狼2》与《红海行动》两部影片在国内大获好评。主旋律影片展现了中国当代的国家实力与精神面貌,更体现了中非友谊与盼望和平的美好愿望。两部影片分别在非洲的南非与摩洛哥进行了实景拍摄,取得了良好的制片还原效果。

同时,中非正在创办越来越多的电影节,推动各自电影行业的投资和消费,例如2017年举办的中非国际电影节,南非还将主办第三届金砖国家电影节。

 

把中国的电影院复制到非洲

非洲电影市场巨大而奇异。

在西非、东非,大多是以电视以及网络大电影的形式放映电影。在非洲最大的电影制作国尼日利亚,大多数本土电影都不经过院线放映而是直接在电脑上播放。

尼日利亚“瑙莱坞”的电影产量仅次于印度的宝莱坞,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在这个国家,目前电影业有百万从业人员,每年会为国民经济贡献6亿美元。

从尼日利亚到较为繁荣的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政府都希望把电影行业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点之一。

由于在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初期的经济自由化过程中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去工业化,这些国家错失了以低成本占领国际制造业市场的契机。如今,发展电影及其他文化产业难以获得来自西方世界的帮助——虽然因极低的成本而经常获得大约10倍的收益,但尼日利亚国内外的金融机构都不愿意投入其电影行业并帮助其升级。

傅若清表示,在成为全球最大票房市场的同时,中国电影技术研发已达世界先进水平,高格式、巨幕、激光技术不断升级,极大改善了电影制作水平和放映质量。

中国电影正在尝试落地“一带一路”

华夏电影董事长傅若清在第四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发言

实际上,华夏电影在2017年底便计划把红利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即把建设影院的经验,包括方案、设备等输出到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置换出股权与放映时间。

“电影是传播信息、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的重要力量,是文化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傅若清表示,中国和非洲国家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与良好的合作关系,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层次广泛,懂得并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双方在文化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电影院线联盟在非洲的落地,主要包括四个方向。

首先,促进区域性的电影发行网络融合。即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大力推进中国与非洲各国电影影院及院线之间的合作,充分借助跨境合作平台推动电影院线建设,引入投资和影院管理团队,打造高品质电影观影场所,推动各国电影作品商业化放映,逐步形成国际影响力。

其次,深化合作机制,形成常态化商业运作。“一带一路”电影院线联盟可以积极发挥影视产业功能,强化产业概念,提升项目的市场导向和可持续性。以“一带一路”院线联盟作为业务平台,坚持市场化运营,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逐步形成区域电影产业合作的贸易投资流、产业合作带、联通发展网和人文交流圈。

第三,强化内容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即结合中国与非洲各国多元的文化要素,进一步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电影作品资源共享,从项目开发、发行渠道、放映手段等多方面密切配合,在联盟体制下放映更多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影片,打造品牌特色,不断满足各国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推广数字高格式放映技术、影院信息化管理技术、VR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非洲各国影院及院线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资源,拓宽合作领域,不断增强聚合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现代化影院,传递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正能量、好声音。

众所周知,院线和渠道直接影响着影片的传播,而这正可以解决中国电影的落地难题。

“我们希望以‘一带一路’院线联盟为契机,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让合作更加包容,基础更加坚实,传承丝路精神,激活优秀传统,进而促进参与国的和谐共融,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傅若清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