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常宝华和师胜杰同台表演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黑龙江省曲艺团工作人员处获悉,昨晚9点43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因病逝世,享年66岁。目前治丧委员会已成立,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0月2日在哈尔滨举行。
师胜杰先后拜朱相臣、侯宝林为师,为侯宝林的关门弟子,代表作《小鞋匠传奇》《好市长》《打工者的奇遇》等。师胜杰生前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相声艺术委员会主任,为国家一级演员。
七岁登台与父亲合说《捉放曹》
当年原本有调离东北进北京的机会,但因为师父侯宝林的一句话“我就希望将来我到东北,那里能有我的一个学生”,师胜杰从此就再也没想过离开东北这件事情。
9月28日,66岁的师胜杰在他热爱的这片黑土地上,与世长辞。如果不是癌症,或许这位从兵团里走出来的“战士”还将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
师胜杰本来是天津人,父亲师世元是相声大师张寿臣的徒弟。1959年,为了支援东北的艺术建设,师世元一家来到了哈尔滨,从此一家扎根在东北,传播相声艺术。
师胜杰7岁登台,与父亲合说《捉放曹》,后来年幼的他拜在了著名相声演员朱相臣的门下。在“文革”时期,师胜杰来到了兵团。他曾说,那时自己最想的就是相声,当听到广播里马季的《友谊颂》,自己当时流下了热泪。
他曾经和兵团战友姜昆一起参加相声调演,当所有人都以为师胜杰能够离开兵团不回来的时候,师胜杰却带着包袱又回来了。姜昆后来调到了中央广播说唱团。虽然二人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变化,但是二人的友谊却始终保持下来。今年3月,姜昆还探望了师胜杰,两个人同举书法作品合影的照片曾在网上广为传播。
侯宝林主动提出收其为徒
1977年师胜杰调入黑龙江省曲艺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1984年拜侯宝林先生为师。提起拜侯宝林先生为师,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有一天侯宝林请高英培先生吃烧鸡,高先生问侯先生是否有什么事?侯先生不多说,就表示让高先生先吃了烧鸡再说。高先生吃了烧鸡喝了些酒以后,侯先生才说明自己的意思——原来他想收师胜杰为徒,但由于师胜杰幼年拜过朱相臣先生,侯先生担心其他同行会不乐意,想请高先生做个说客。
最终在高英培先生的帮助下,侯先生顺利收了师胜杰作为关门弟子。而高先生与师胜杰之间也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友情。
作品有着鲜明的东北特色
师胜杰的代表作几乎都是以黑龙江为背景的。像《好市长》讲述了哈尔滨的一位市长为了解决市民生活问题深入基层,甚至连早点问题都亲自抓;而小段《爱优点》则是把东北小伙小姑娘的性格通过谈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似调侃,实则打趣,这个小段也深入人心。
此外,师胜杰的相声总是能够与时代,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反映时代特征,反映民情民意,即便今天听来,也具有时代意义。例如《小鞋匠传奇》,讲述了一个自学成才的小鞋匠在外贸局领导干部的慧眼下被破格录用,成为翻译,而那位想靠关系进入国家单位的局长结巴儿子,却最终空欢喜一场。这段相声以小鞋匠的视角和内心世界对当时社会的不正之风加以批判,对当时的正气正义加以弘扬,而那句被捧哏歪解的Chinglish“你不让我修鞋,我打你个小舅子”也成为这段相声的经典包袱。
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有众多相声名家为传统艺术的推广普及、为这门艺术在京津以外开枝散叶做出了毕生的贡献,师胜杰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文/本报记者 满羿
姜昆悼念诗透露师胜杰罹患癌症
惊悉师胜杰逝世的噩耗之后,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28日晚写了长诗《为胜杰送行》,深情回顾了自己和师胜杰从北大荒至今50年的情谊。
姜昆在诗中说,师胜杰是自己相声舞台上的第一个搭档。他们第一次合作,表演了《林海红鹰》。姜昆表示,师胜杰病重这一段时间,总怕接关于师胜杰的电话,“多少次为你在梦中哭醒,多少次为你点燃祈福的心灯,多少次认为你生病的消息是误传”,但最终,师胜杰病逝的消息还是传来了。
姜昆在长诗中透露,师胜杰“用尽全部的心血,为的是把父辈,把侯宝林大师的薪火传承。不计一分的报酬,担起中国相声专业委员会主任的重担,却不知万恶的癌细胞正悄悄地进入你的肌体里安寨扎营。”
姜昆此诗,也印证了外界关于师胜杰罹患癌症的传闻。据悉,师胜杰在2017年年底因重病住院。2017年11月29日侯宝林大师百年诞辰专场,作为侯宝林的关门弟子,师胜杰也没有露面。
今年3月,网友晒出了一组姜昆夫妇、侯耀华等人分别去看望师胜杰时的合影。照片中,师胜杰头发花白显得非常憔悴。
6月份,相声演员苗阜也晒出了师胜杰的照片,称10个月后,老爷子重回舞台,表示过两天还要一起演出。苗阜和师胜杰的关系非同一般,苗阜认师胜杰为“干爹”。
今年7月,师胜杰重返大众视野,做客央视“向经典致敬”栏目,与圈中老友及晚辈畅谈相声人生。镜头里的师胜杰身体、精神状态俱佳,让关心他的相声迷略感欣慰。未料,三个月不到便传来噩耗。
姜昆在悼念诗中说,“知道你爱喝酒,那我就满上三杯酒吧。”师胜杰曾经说过自己爱喝酒是有原因的,他年轻时下乡,被分到了酒厂干活,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品酒,品尝酒有没有烧好,够不够度数。久而久之,不仅酒量练了上来,而且也深深爱上了喝酒。文/本报记者 刘江华
供图/视觉中国(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