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长春10月11日电 (记者杨雪梅)1978年11月,中国古文字学界召开了第一次古文字学术讨论会,决定成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40年过去了,这个改革开放之初成立的第一个民间学术团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真正实现了中国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吉林大学副校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吴振武教授在“纪念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说。
和40年前相比,中国古文字研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而且新的出土文献层出不穷,赋予这个领域最鲜活的资料。除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资料,西北、西南出土的秦汉简牍之外,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和清华简等几批战国文献更是在相当长的时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是此次研讨会的组织者,他们是教育部“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单位,承担着“中华字库”工程和“简帛研究”平台的创建等任务。所长冯胜君说,一方面,从商周甲骨文、金文、战国简到秦汉简,汉字本身的传承脉络清晰,中国的古文字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规范。另一方面,旧的文献资料在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下进行全面的著录和整理,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可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便利,也会为古文字研究开辟新的角度与思路。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这个40岁的学术组织焕发活力。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2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