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高峰论坛:讲出专属于今天的中国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
2018-10-15 09:22:49

原标题:“讲出专属于今天的中国故事”

北京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改革开放40年来,先后涌现出了王蒙、汪曾祺、林斤澜、刘绍棠、张洁、霍达、凌力、张承志、陈建功、史铁生、刘恒、曹文轩、叶广芩、宁肯、徐则臣、石一枫等一大批文坛名家。这40年来的文学如何梳理,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0月12日,在“第三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的变化与发展”论坛上,近20位作家、评论家展开对谈,他们从不同角度触及了这个高深的话题。

如何评点这40年来涌现的北京作家?85岁的文学评论家、编辑家张守仁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的文学成就,汪曾祺是最大的亮点。”张守仁坚信,汪曾祺的《受戒》将和曹禺的《北京人》、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彪炳于北京文学史册,“看他写的作品,人物关系处理得清新、温暖,凡人小事、乡情民俗集中呈现了人情、人心、人道。他的作品具有持久的艺术价值。”

北京文学中曾涌现出许多典型人物形象,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茶馆》中的王利发等。40年来的北京文学史上,哪些文学人物具有时代感,同样是评论家、作家感兴趣的话题。文学评论家岳雯的盘点带来了新鲜的视角,她认为张洁《沉重的翅膀》的主人公郑子云有改革家的闯劲,面临思想观念的冲突,作家写出了他的孤独感。而时至上世纪90年代,铁凝的《永远有多远》里的白大省,有着北京大妞的特质,没心没肺,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别人。岳雯说:“这个人物符合90年代我们对北京的很多想象。”到了新世纪,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里的“我”具有鲜明时代性,岳雯认为,其散淡的表情和老舍笔下的北京人不仅有暗通性,而且这个“我”面对“新”与“旧”的冲突时,内心有着极其复杂的纠缠,这正是如今这个时代人们内心的写照。

这40年来北京文学有哪些特质?文学评论家李朝全认为,北京文学是与大时代同向而行的文学,具有变革和创新的特质,北京文学全程参与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文学发展历程,诸如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女性文学等,北京文学都有标志性作品、标杆性作家崛起。另外,网络文学有唐家三少,儿童文学有曹文轩,科幻文学有韩松,文学评论有刘大先、白烨等。

但同时,北京文学当下也面临一些问题。《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杨晓升说,《北京文学》近日进行了北京本土创作人才调研,就中短篇小说创作力量而言,北京作家人数在江苏、湖北、辽宁、河北之后。目前正在投入文学创作的作家大多数是中老年作家,30岁以下创作者仅占4%。此外,北京作家对创作资源挖掘不够充分,创作作品类型还显单一,优秀作家队伍有青黄不接的苗头,从事京味文学创作的人群在减少。

面对困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北京文学写作将何去何从?作家徐剑强调文学作品中一定要有中国气派。他认为,作家“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深深地淘一口新史诗的世象之井、情感之井、精神之井、文学之井,才可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具有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作家石一枫认为,塑造人物始终为写作的第一要义,“在写作过程中,既要‘贴着人物写’,又能发现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勾连关系,讲出专属于今天的中国故事。”他相信,真正的典型人物都是时代的新人物。比如他创作的《地球之眼》中的苗秀华,这种大妈,在美国没有,在英国找不到,过去的中国也没有,只有今天的中国才有这样的大妈,“她们虽然岁数大,但时代意义是全新的。”

此次论坛活动由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十月文学院联合举办,这也是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的重点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