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河山丝相连 千年传承情比肩 ——“丝途·昂扬”考察队走进浣花溪畔蜀锦织绣博物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10-31 18:24:39

1028日至31日,“丝途·昂扬”大型文化交流考察队抵达了蜀汉文明的发源地——四川。四川素来就有“蚕丛之国”称号,这里水土丰美,气候宜人,温湿度适宜栽桑养蚕,是我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锦绣河山丝相连 千年传承情比肩 ——“丝途·昂扬”考察队走进浣花溪畔蜀锦织绣博物馆

图为:“丝途·昂扬”考察队驶入四川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蜀锦兴于春秋战国,盛于汉唐,繁于明清。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可见,当时蜀锦就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作为生产蜀锦的中心成都来说,更是以“锦”为名,赋曰:锦官城。谈到蜀锦,就不得提到与之齐名的“蜀绣”,蜀绣又名川绣,同苏绣、湘绣和粤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绣”。

锦绣河山丝相连 千年传承情比肩 ——“丝途·昂扬”考察队走进浣花溪畔蜀锦织绣博物馆

图为: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陈列的蜀绣

“因锦绣而生,因锦绣而盛”,坐落在浣花溪畔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前身是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成都蜀锦厂,已于200912月正式对外开放,向现代人讲述千年锦绣文化盛况,展现锦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在蜀锦织绣博物馆中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蜀绣、蜀锦。虽然它们都是采用的蚕丝作为原材料,但有着两种不同的工艺技法。蜀绣是需要使用者通过穿针引线在已经织好的编织物上手工刺绣的一种绣技技法,而蜀锦是通过织机将经纬丝线交织而形成的一种不同图案的彩色提花丝织物。

锦绣河山丝相连 千年传承情比肩 ——“丝途·昂扬”考察队走进浣花溪畔蜀锦织绣博物馆

图为: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陈列的蜀锦

让蜀锦蜀绣得以“寸锦寸金”的匠人们,他们是如何在一针一线交织中将巴蜀文化揉入指尖?又是如何将这千年的技艺延续至今?尤其在文化转型之际,他们又是如何挖掘蜀锦蜀绣的时代价值?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业展示蜀锦织绣和传统技艺的特色博物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去认识中国蜀锦蜀绣的历史风貌及技艺传承。

锦绣河山丝相连 千年传承情比肩 ——“丝途·昂扬”考察队走进浣花溪畔蜀锦织绣博物馆

图为: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B1层文化展示厅

“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作为蜀锦非遗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的贺斌,在回忆他三十年前拜师学艺时说道:“我是82年到的蜀锦厂,做蜀锦主要还是受父亲的影响,我父亲是成都蜀锦厂的一个高级工程师。我从小在厂里长大,在附近读书,高中毕业之后找工作,就到了成都蜀锦厂来上班,当时上班就是为了学一些现代化的纺织技术,当时对传统手工艺不是很了解。”进厂之后,贺师傅就开始琢磨传统手工和现代化机器之间有什么区别?它的原理又是什么?当时的贺师傅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学习传统手工。在学习期间,他跟随师傅去了美国波士顿,回来之后,就更加坚定了学习手工艺的决心。“这期间,受到了一些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技艺很感兴趣,觉得我们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织造技艺。”在当时社会,对于学习传统手工艺来说,最大的考验就是耐得住寂寞。“我们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我师弟学了一年就走了,因为坐不住,只有我一个人在坚持这个,如果我不做这个事情,将来该怎么办。”贺师傅如是说。“几十年来,我前后带了45批徒弟,现在还剩7个。”传统的蜀锦织机由于其部件繁多,纱线相互交错,要使用这些巨大的机器,需要两人合作。一人(头梭工)手脚并用,一边丢不同颜色的梭子一边控制脚下的16根竹竿来改变图案颜色;每织一行,另一人(提花工)需要嵌线提拉和过线以控制蜀锦图案。贺师傅在谈到蜀锦技艺时强调到:“因为我们这个学的长,比较枯燥,在我师傅那个时候至少要810年,你才能定手型,就是你要产生肌肉记忆,只有不断的练习,你才能做出合格的蜀锦。”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将会逐渐成为“化石”,从而进入博物馆供人观赏。

锦绣河山丝相连 千年传承情比肩 ——“丝途·昂扬”考察队走进浣花溪畔蜀锦织绣博物馆

图为:蜀锦非遗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贺斌

  “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两千余年的传承,历经风雨,发展至今,离不开这样一群人,他们花一辈子做着这一件事。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蜀绣“双面三异绣”创始人之一的彭世平就是凭着一股倔劲不懈钻研,终将蜀绣中神乎其技的130余种针法悉数流传。“挑针刺绣,我就算第一人,绣的过程中,有人相用套线原理,但只能完成异色,线的闭合不好,会透色,红色透灰色,也不能做异形,这个针法是不成功的。”蜀绣以“平齐光亮、镶色和顺、紧密柔和、车拧到家”为特点,其产品类别随社会发展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我研究这个针法,从最初设想到最后成功,就半年时间,发现不对马上调头。这取决于我接触比较早,父亲在家里绣花我也要看,那时候跟着老一辈学,听得也很多。异色异形绣最早提出在1980年,以前在北京工人文化宫举行全国展览,我作为一名学徒去参观,异色绣还是一种概念。”不过,在此过程中,彭师傅也遇到许多困难。“比方说,两个不同的面,纱很薄,绢纱要承受两面的拉力,容易坏,绣完一面,另一面现针脚,排得紧。横挑、正挑、斜挑很多。”由于市场行情不景气,工资收入少,接受培训的蜀绣人才大多不能在蜀绣行业中稳定下来,长期从事这个行业。彭师傅在说到人才留住问题时感慨道:“传承难,留人就很困难,市场大,年轻人要互相攀比挣好多钱,这是一个问题;另外蜀绣这一行确实很枯燥。”

锦绣河山丝相连 千年传承情比肩 ——“丝途·昂扬”考察队走进浣花溪畔蜀锦织绣博物馆

图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蜀绣“双面三异绣”创始人之一彭世平

蜀锦蜀绣的产品开发,无论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作为文化艺术的消费品,其市场消费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需求是蜀绣的生存的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化石遗产”,“遗产”的使命是建立在消费需求上的传承的“主体”和存活的空间。蜀江锦院副总经理杜奕辰告诉我们,现在的蜀江锦院,其实有两块,一块是博物馆,一块是做零售品牌。“博物馆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我们现在正在对博物馆进行专业改造,目标是做成一个比较全面的、立体化的博物馆。”成都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点,蜀锦蜀绣的发展需要开拓更高更广的传播格局和传播空间,来实现上承文化渊源,下启锦绣时代的价值意义。

锦绣河山丝相连 千年传承情比肩 ——“丝途·昂扬”考察队走进浣花溪畔蜀锦织绣博物馆

图为:传统蜀锦织机的头梭工与提花工

据悉,“丝途·昂扬”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主办,新华网整体运营,上汽大众全球合作,今日头条深度合作,清博大数据、微博动漫、人民画报等平台分别助阵,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传播平台强强联合,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以10辆上汽大众“途昂”组成的车队为载体,从敦煌出发,历时两个月,跨越东亚、东南亚一万多公里,以丝绸之路为桥梁,用丰富多元的文化符号,展现丝路的壮美,让世界了解丝路,共享丝绸之路新辉煌。

(图片由丝徒昂扬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