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走了多久,才迎来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持续热映让刘慈欣的作品再度受到大众瞩目,人们的目光也逐渐聚焦到中国科幻文学作品上来。1957年,郑文光发表了《火星建设者》,这部作品曾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

中国科幻走了多久,才迎来了《流浪地球》?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19-02-12 16:27
2019-02-12 16: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再度勃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万马齐喑的状态在一批科幻作家的不懈努力下得以转变,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逐渐迎来了新一轮的高潮。

1997年,国际科幻大会在北京科技会堂召开,大会请到了俄罗斯和美国的宇航员参加,科幻小说的社会形象被彻底扭转。1997年以后,很多科幻作家涌现出来,像星河、韩松、柳文扬等等。这批作家都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和科学训练,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普遍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幻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王晋康的《蚁生》是我国反乌托邦小说里独树一帜。韩松的小说《地铁》也非常出色。2006年,刘慈欣最重要的作品《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2015年8月,刘慈欣获得了堪称科幻艺术界诺贝尔奖的“雨果奖”,就是这一波科幻创作浪潮经过长时间积累所结出的硕果。

  刘慈欣出席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随着《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接连斩获“雨果奖”,中国科幻小说终于跃入大众视野,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主流文学界、影视界等等不同圈子的人们皆对科幻投以热烈的目光。但由于创作人数的不足,原创力量较为薄弱,中国科幻小说目前既面临机遇也充满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跃升,科幻作家们的想象空间不断扩大,中国科幻也将出现更多高品质的文学作品。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网文化频道官方微信号“文艺星青年”(wenyixingqingnian)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