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以近60件院藏文物展示古人面对寒冷的解决方案

3月1日,“温暖了 故宫——清宫冬季生活用品展”在沈阳故宫开展,其中展出了文房用具中的“冬季款”。沈阳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部主任付博表示,明清时期,中国进入了第四个寒冷期,也是最为漫长的一个寒冷期,史称“明清小冰期”。

沈阳故宫以近60件院藏文物展示古人面对寒冷的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2-03-02 10:42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2-03-02 10: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沈阳故宫以近60件院藏文物展示古人面对寒冷的解决方案

  3月1日,“温暖了 故宫——清宫冬季生活用品展”在沈阳故宫开展,其中展出了文房用具中的“冬季款”。 韩宏 摄

  中新网沈阳3月1日电 (记者 韩宏)3月1日,“温暖了故宫——清宫冬季生活用品展”在沈阳故宫开展,展览通过近60件沈阳故宫院藏文物一窥古人面对寒冷的解决方案。

  沈阳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部主任付博表示,明清时期,中国进入了第四个寒冷期,也是最为漫长的一个寒冷期,史称“明清小冰期”。清朝先祖世代生活在东北地区,这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气候干燥。展览通过“寒室有燔炙”“宫锦裹裘裳”两个单元,展现人们为抵御严寒,在房屋建造、室内陈设、出行穿戴上极具巧思的发明创造以及对御寒物品的优化使用。

  清明黄色绸貂皮褂。 韩宏 摄

  在室内陈设方面,小寒、大寒节气过后,清宫中会封闭门窗,燃炭取暖,炭盆、熏炉成为冬季生活必需品。除使用炭盆和熏炉补充室内温度外,展览还展出了“清画珐琅开光鸟兽椭圆手炉”“清刻花人物故事纹红铜手炉”等清宫中十分便携的取暖设备——手炉。饮食器具上则以各类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火锅、火碗、温酒壶等饮食器温食,如“清银镀金寿字火碗”“清铜温酒壶”等。

  同时,文房用具中也有“冬季款”,“寒室有燔炙”单元中展出的“清铜镂空花纹歙石暖砚”就是其中之一。该砚为整块歙石雕刻而成,呈满月正圆形状,上部少去月缺一牙,由铸铜制成牙缺部分,牙缺表面浮雕蝙蝠图案,中间安有提纽用来提取。砚下为铜制托架,可放置木炭或灌注热水,以防天气寒冷墨汁快速凝结。

  在出行穿戴方面,“宫锦裹裘裳”单元展出的“清明黄色绸貂皮褂”“清青缎獭皮红缨秋帽”等清代宫廷冬季服装均凸显了满族人的生活习惯,他们将捕猎后得到的动物皮毛镶在衣服上,镶有貂皮的衣服成为清宫冬季服装的主要标志。其中,首次展出的“清梅花鹿皮行裳”满语音译为“都什希”,《大清会典》规定:“皇帝行裳,冬用鹿皮或黑狐为表”。行裳面料轻薄柔软,出行穿行服时,系于腰间,形如围裙,中间开裾,里侧两个带子分别系于两腿,既御寒又耐磨,为皇帝或皇室成员冬季出行或围猎时所穿。

  沈阳故宫首次展出的“清梅花鹿皮行裳”。 韩宏 摄

  除棉袍、套裤、棉袜、棉鞋等清代宫廷冬季服装外,“宫锦裹裘裳”单元还通过“清明黄江绸绣金龙冬朝袍”“清黄绸团龙八宝棉马褂”“清涅白顶冬吉服冠”等文物介绍了清代宫廷礼制中对冬季服装的样式、色彩、纹饰的明确规定。

  据付博介绍,沈阳故宫是清朝迁都北京前,营造和使用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院藏大量清宫冬季取暖、保暖的物品,观众可通过这些室内取暖设施和冬季生活用品,了解先人的创新精神与智慧。(完)

(韩宏)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