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投资选址了一家废弃工厂,从头开始学习脱蜡铸造法的技术和工艺。这一过程包括在灰泥里铸造蜡像,把蜡熔化,最后把玻璃材质加入剩余的负空间。
对于没有玻璃制作知识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杨惠姗和张毅卖掉了他们的房子,甚至抵押父母兄弟的房子再融资。在起初的三年半,他们投资了300万美元,“过着饔飧不继的生活”。
1991年,他们在日本首次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并对脱蜡铸造法的展示引以为豪。要不是一位日本专家告诉了他们事实,他们还一直认为这项技术是起源于埃及,在19世纪由法国人恢复的。其实,早在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在河北省,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坟墓里就出土了一对直径为11.5厘米的琉璃耳杯。
作为中国人,他们为自己对本国历史的无知感到吃惊和羞愧。
那就是为什么他们称自己的作品为“琉璃”而不是“水晶玻璃”。琉璃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周朝(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用来指代那个时候的铅钡玻璃。这个词代表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以及他们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
1993年,当他们第一次在内地的故宫博物院进行展出时,他们特地将自己的作品和汉代的琉璃耳杯安放在一起,通过这种形式表示对前辈们的敬意。
过去的25年里,杨惠姗和张毅不遗余力地学习、试验和创作玻璃艺术品,他们掌握了丰富的中国传统艺术语汇和人类哲学思想。
1996年,他们走访了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在被色彩斑斓的壁画折服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好多壁画正逐渐遭腐蚀。这激发杨惠姗开始用琉璃来制作壁画。
1999年,两人的团队日以夜继地奋战了五个月,仿照敦煌第三窟壁画雕塑了琉璃大作“千手观音”。2000年5月,高1.6米的观音在敦煌首次亮相。她还创作了高4.4米的观音,在台湾、新加坡和上海进行展出。
“每项伟大的工艺都有兴衰荣辱。琉璃璀璨的光芒已经在中国历史上闪烁了几千年”,杨惠姗说道,“也许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恢复一门艺术,我们还可以学习尊重传统来保留一种文化精神。通过琉璃雕刻,我们诉说着中国故事,传递着继往开来,传承情感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