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遭观众哄笑 杨立新发微博表不满

来源:新闻晨报
2014-07-29 15:14:48

《雷雨》遭观众哄笑 杨立新发微博表不满

【事件发酵】

有人力挺,有人呼吁良性思考

人艺出品的《雷雨》竟然被观众笑场,其严重程度令主演“忍无可忍”,此事立刻在网络和业界掀起一场“雷雨”。记者发现,业界声援声不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表示:“杨老师,不能放弃。文化艺术教育社会大环境使然。同样的故事,《雷雨》、《家》在如今的影视艺术中,都成为浪漫的高富帅故事和忍辱负重、家国第一的道德教化。新文化和思想解放的文化成果已经基本被屏蔽了。但坚持,才有可能。”央视导演哈文也表示,“支持杨立新”。央视评论员杨禹认为:“可以生气,不要放弃。大浪淘沙,自有沉淀。”编剧王丽萍表示,“《雷雨》在上海一票难求,支持杨立新”。

有人愤怒,也有人认为是契机——网友“吕彦妮ELLE”一语双关:“在这个时候,观众走进剧场看这样一出戏,其实就是一个误会。我们不懂那个时代,也不懂他们为什么爱,又为什么死。我们只配看到一个悲剧的皮囊和一张张僵化了好几十年的脸谱”;“大脸撑在小胸”认为不必归罪于观众品味,“格格不入未必因为审美,也许源于价值观改变。《雷雨》诞生年代,社会多束缚禁锢,作品宣扬叛逆突围。现在和平年代,价值观有所回归,《雷雨》故事要是首发论坛,大家没准骂繁漪出轨作死,骂鲁侍萍不自重活该,骂周冲幼稚小清新,骂鲁大海愤青鸡血狂……价值观在变,这很正常”;“戏剧大盗”认为:“有观众指出剧中浓重的年代感导致了这一结果。很多人也开始反思年轻观众的文学素质等等。这也暴露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经典作品遇上它最年轻的受众时,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从而成为每一代年轻人心中的经典?”

田沁鑫在接受采访时就曾经提到,英国为什么出了个莎士比亚,“我每年都要去参加爱丁堡戏剧节,感受最深的是,不是因为有了莎士比亚才有了现在的文学英国,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注重文学的国家,所以才有了莎士比亚,英国人600年的传承里,很注重对年轻人文学性的培养”。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说过,自己特别爱用英国演员,因为他们的文学性和语言逻辑非常强,拿起剧本就是50%的文学认识。田沁鑫说那是因为英国人从小接受戏剧教育,“小学就有戏剧课,中学一定要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爷爷和孙子的课本是一样的,传承从来没有断过”。

因此,杨老师们出于艺术家的自尊要愤怒罢演,当然令人理解,但有两个问题应该搞清楚——一,年轻人们除了观剧礼仪课没有学好之外,是否更缺乏的是必要的文学准备?二、“经典”的表达方式是否与当下或者未来的主流观众存在审美错位?经典如《雷雨》,大咖如人艺,被爆笑是让人“气不过”,但愤怒之外,恐怕更应该做的是冷静思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