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意影业柯利明解读“15亿收购”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9-28 13:55:33

儒意影业柯利明解读“15亿收购”背后的故事

用投行的思维做电影

与其他影视公司创始人不同的是,影视对柯利明而言完全是个“零”。柯利明强调,自己一直是用投行的思维在做电影,虽然是在创业,但他始终把自己定位成投资人。“其实当时没有想到会卖公司,我只是想做一个成功的投资公司。”

“在投行的这几年,我学会了很多。如果我不懂这个行业怎么办呢?我就去学习这个行业最牛逼的那几家公司,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分析为什么他能成功,是在人才创新上成功了还是在管理方法上成功了,是在市场推广上成功了还是在产品研发上成功了。”

都说电影是高风险投资,投资电影其实就是投资未来,赌的是影片上映之时,观众愿不愿意为你的电影买单。

“观众的口味一直在变,做电影不是做饭,做牛肉面的只要每天都做好牛肉面就可以。但电影观众要求每天都有新鲜的东西,因为它是娱乐。就好比虽然还是做牛肉面,但每次你都得调出新口味的汤。”

而投行出身的柯利明,最擅长的就是用过去的数据分析未来趋势,用不同的金融模型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

“我每做一个项目就会先做数据分析,有了数据分析以后还要建立一个量化标准的工作流程,然后配套人文主义的管理。很多人认为投资就是数据,其实不然,很多投资人包括巴菲特是很感性的。尤其在中国,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情商和工作方法同样重要。”

近几年中国电影每年增长超过30%,“我想我的投资收益怎么也不会低于20%,除非我太笨。所以我的每个项目都是投资,同时我会设计不同的方案分散风险。”

与传统电影人的思维不太一样,柯利明做项目首先考虑的是回报率的问题“包括多长时间后有多大的回报,投入产出比等等,有好多项目可能一看都觉得回报率很高,但是投资的性价比不高,风险大,我也不会考虑。”

在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上,柯利明更是行家。“我会非常谨慎,我不相信感觉,很多人会告诉我这个人很有名,这个人过去怎么样,但我会考虑把他放到这个盘子里面到底能产生多少价值。因为中国市场一个档期的容量有限,一个档期内做到5亿元到7亿元就已经很满了,所以有的人跟我谈1亿元以上的项目我根本就不考虑,也许你会很赚钱,但是对我来讲风险太大。”

当然,“未来我也会投过亿的电影,但是首先会看它一年半以后的呈现,同档期内竞争对手格局,能不能在这个档期里拿到十个亿,至少是三五亿元。如果投资1亿元最后只是保本的话,对于我来说再好的IP(注: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意思是知识产权)我也不会浪费时间去投,因为这个性价比太低,我会找一个性价比更好风险更低的。”

柯利明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一个失败的案子”。“因为很多事情我会把问题解决在没有爆发之前,正所谓讳疾忌医,很多问题不是突然间发生的,而是因为前期没规划好。我一般会要求下属不要半夜给我打电话,你最好是提前都想好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所有问题没发生之前一定要想到这个问题,不然你就不是一个适合这个位子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