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
电视剧版《红高粱》基本上回避了抗日历史尤其是民间抗战史的深入,或显现对于那一段历史描述与再现的力不从心,便退到轻车熟路的现代剧和宫廷剧的创作旧路上,小说中那一段历史的悲壮色彩也被多少消解。这恐怕是此剧最大的遗憾。
新增人物非小说本来精神
小说《红高粱》的气度、品质和叙事风格,更适合改编电影。改编成通俗化的电视连续剧,且是长达60集的电视剧,自然要改变小说的基本叙事策略,乃至在一个抗日框架下,弥漫文字之中对于死亡、性和抗争的那种浪漫色彩与张扬的血性,都会有所流失和变异。因此,加入一些新的人物,丰富前戏与后戏以及旁枝横弋的情节,增添九儿和余占鳌生存的背景高密乡间的烟火气,由此烘云托月更好塑造九儿和余占鳌,将一部写意的小说变为一部写实的电视剧,都是非常必要的,无可厚非。否则,无以支撑起60集电视剧的长度。硬拿电视剧和电影或小说相比,确实是不科学的,导演说得对。
那么问题来了,所有这些增添的人物与内容,是否合适?既能够吻合那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同时又能吻合电视剧创作的艺术特点?
电视剧新增添的三位重要人物:九儿的初恋情人书生张俊杰、为和九儿做性格对比的传统旧式女人的单家大嫂、亦庄亦谐的县长朱豪三,无疑都有助于电视剧改编,丰富并推动了电视剧情节的发展。增添这些人物,尽管观众意见不一,见仁见智,都是可以理解的,不增添这些人物,肯定也会增添别的人物,戏剧本身就是人物关系,没有这些增添的人物,便无法构成戏剧情节的展开。
只是,由这些人物所展开的情节,基本是朝着这样四个方向编织:即抗日、剿匪、内斗和三角恋。在这里,除了抗日的基本框架未变,九儿和单家大嫂在单家的内斗,九儿和张俊杰、余占鳌的三角恋,以及朱豪三的剿匪在前三者之间的搅和。很显然,内斗与三角恋,并非抗日的必须,也非小说本来的精神,只不过是现代流行电视剧的基本模式的翻版,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甄嬛传》、现代家庭婚恋剧,甚至是年代剧里,看到屡见不鲜也屡试不爽的前车后辙的影子。朱豪三的形象,则可以从电影《让子弹飞》中找到模板,其先要剿匪否则易被日本鬼子利用的逻辑,经不住推敲,即便和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近似,却和小说出现的冷支队长与土匪余占鳌的内容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