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就像是一台机器……只有阅读后,你才会发现它是怎样运转的。”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云,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伊泰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其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中提出14个经典作品的定义,这便是其中之一。尽管我们都同意“一本书就是一颗心,只在另一个胸膛中跳动。”(出自丽贝卡·索尔尼特的《好远又好近》)这种说法,但不同的胸膛能够或是想要承载的多少也不尽相同。“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这个问题就变得很难回答,即便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作家们也不能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安迪·米勒(Andy Miller)在他的作品《危险阅读的那一年:五十部经典(其中有两部非主流经典)如何挽救了我的人生》(The Year of Reading Dangerously: How Fifty Great Books (and Two Not-So-Great Ones) Saved My Life )一书中也时而含糊时而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本自传记述了他发人深省、生动有趣的用12个月阅读“一些最伟大最有名的书籍,其中两本出自丹·布朗之手”的体验。(书中最开始是令人安慰的性格测试,将米勒打造成是一个喜欢文字但从不自我吹嘘的人,但是这种吹嘘之风在文学圈里的很多专业的读书爱好者中盛行。)
安迪·米勒的书和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的《谈笑书生》(The Books in My Life)在某些点上不谋而合。安迪·米勒这项课题的最初只是为了偿还他的文学债务。他并非要建立一个明确的规则,他称自己的传记是“一本日记而非宣言;一本账簿而非议程表,是将书籍融会贯通,再融会贯通,将书籍变成每日的必备,追求不过分沉浸个人生活的探索。
不过,可能安迪·米勒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为他的阅读书单写的前言。在前言里,他给出了我所见过的对经典好书的最佳定义。其他任何答案都未找出这个棘手问题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