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改革愿景
显然,这种“我们VS他们”的幼稚敌对思想只适合小孩子过家家。但令人担心的是,这就是当今世界政治形势的真实写照。
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就把这种思想作为自己的政治策略。他们“改变世界”的言论(例如为中东地区带去民主)主要是想消灭他们的“敌人”。在他们看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要“摆脱”头号敌人。从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到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再到最近可怕的伊斯兰头目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被简化为杀死“坏人”。无疑,这些行为足以激励群众,但长远来看,却不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电影中大规模起义的场景也映照了现实中民众在街头抗议压迫政权的场面。在媒体的渲染之下,这些抗议活动的愿景往往是通过抑制和驱逐权威人士来实现正义,其抗议的焦点通常也会放在专横的政权和有种族歧视行为的警员身上。
无论是在电影荧幕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从当权者的言论和反抗者的呐喊中看出,尽管社会变革的道路不尽相同,有一点万变不离其宗:反抗者想要的,就是将暴君赶下台,并最终结束暴政。
革命需走向成熟
这种与权力的联系极具吸引力,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其触及了我们年少时内心深处的渴望。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希望把责任推给别人,希望快速解决问题,或者只是想竖一个靶子好发泄心中的渴望和恐惧。一个人只有慢慢成熟后,才会意识到谁也没有错,谁也不能怪。相反,是潜在的制度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就算要改变,也必须从制度开始。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到,重要的不仅仅是颠覆旧社会,而是要去创造重建新社会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们不仅需要考虑如何推翻政权,也要考虑如何从结构层面使他们的权力更加合情合法。这就是愤怒抗争和转型革命的区别。
电影和新闻常对反独裁斗争进行夸张的刻画。毕竟,很少有比击败统治者,获得公平正义更激动人心的事。然而,这种对社会变革的戏剧性描述忽略了社会真正具有的创造能力——一种个人和集体寻找创新方法来改变和重建社会的能力。
令人担忧的是,在当今社会,这种年轻气盛的叛逆情绪不仅仅是属于青少年的玩乐,也日益影响着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