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一书和当下中国有何相关性
中纪委为何将其作为“新年第一书”向全国读者推荐
从人类文明史视角看反腐
任建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腐败现象在人类社会上已经存在了很长的历史。腐败虽然有着复杂多样的原因,但深层的原因却主要是根植于人性,更具体地说,是人性中的消极层面,特别是人性中的自私、贪婪、欲望、好色、妒忌、攀比等等。人性变化极其缓慢的特点可能就是导致腐败现象十分顽固,人类社会难以在短期内将其彻底铲除的主要原因。考察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腐败、贪污、贿赂总是延绵不绝。与腐败现象关系密切的社会风气也是时好时坏,并未显示出向好的趋势。正是从这个层面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败具有长期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王岐山书记强调应重视从人类文明史视角来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不能犯急性病(在2014年12月26日专家座谈会上讲话的一个要点)等,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正像杜兰特夫妇历经广阔时空和多学科考察后,认为人类文明,特别是在工业文明以后呈现出明显进步的趋势那样,人类在反腐败上也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套用杜兰特夫妇给文明进步所下的定义,可以给人类的反腐败进展下一个定义,即:增加了对腐败的控制,或在对腐败的防控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个进步在工业文明之后,尤其肯定和显著。考察当今世界,尽管总数仍然偏少,但是的确有少数国家或地区在防控腐败上,取得了质的进步,甚至可以称得上取得了反腐败的成功。在工业文明之前,这些成就是难以企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坚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只要政治决心足够,战略、策略、对策合理有效,我们也一定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在对腐败的防控上,取得质的进步,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建设廉洁政治”的宏伟目标。何以能够在防控腐败上取得实质性进步?主要还是依靠“世俗制度”,通过实质性地推进法治和民主,改进教育工作,以及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微观制度建设上做出努力,我们也可以肯定地实现“不敢腐”和“不能腐”。那样,我们也就成功了。
2015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荐了“新年第一书”———《历史的教训》。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据中纪委网站介绍,在撰写《历史的教训》之前,杜兰特夫妇花了50年的时间写作《世界文明史》,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多领域,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杜兰特夫妇在此巨著的基础上,于1968年写作出版《历史的教训》一书。该书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可以说,书中到处闪耀着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人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作品。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说,书名《历史的教训》隐含鉴古知今的寓意,其中许多教训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定律式的语言高度概括呈现出来。
作者在书中表达的观点远远不是终极结论,读者尽可以见仁见智。从个人的治史经验看,说作者的多数结论不是褊狭之见,而是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益智良言并不为过。鉴于此,这是一本易于阅读并开卷有益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