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舒伯特:冬日激情

作者:爱新闻 崔恬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2-03 11:33:28

伊恩·博斯崔吉(Ian Bostridge)是英国最一流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冬之旅》这部套曲,他已经演唱过100多次了。对于这部作品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他都了如指掌,也都有过深入的思考。他的新书优美精致,提出了许多关于这部套曲的新见解,而新老乐迷们也都能从中找到聆听音乐时的愉悦共鸣。每一首歌在书中都有专门的一章,这听起来像是种老套乏味的写作手法。不过,就像《一千零一夜》中的谢赫拉莎德(Scheherazade)一样,博斯崔吉很会讲故事,善于制造悬念,令读者们欲罢不能。

博斯崔吉有着敏锐的才智和洞察力,他为读者们深入解读了流浪人在旅途中见到的许多奇异景象:从雪花的构造到鬼火的物理形质,从乌鸦家庭的特质再到舒伯特时期维也纳盛行的的圆舞风潮。更为重要的是,博斯崔吉在开启他的演唱生涯之前曾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博士论文写的是1650年到1750年间的巫术),他对于作曲的时代背景有着敏锐而深刻的理解,因而能够领会当时的历史环境如何影响了舒伯特对于米勒组诗的解读。

舒伯特在30岁时写下了《冬之旅》,那时他已是一位多产的成功作曲家。他是新一代的音乐家,能够依靠自己的才能过活,而不需要在法院或教堂从事任何工作。这让他享有了自由独立的空间,但也使得他的经济状况时起时落。他的朋友圈子很广,大部分都是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他们形成了所谓的“舒伯特团”,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进行热烈的学术讨论。当时的奥地利正处于后拿破仑时代,由梅特涅主掌国家大权,进行如此自由开放的学术讨论并非没有危险。当权者在全国布下了审查的天罗地网,镇压持不同政见和宗教信仰的人。

舒伯特洞悉了米勒诗中隐藏的讯息,并将它们反映在他的谱曲之中,这需要他进行谨慎的判断。冰封雪盖的冷瑟图景正是对当时压迫性政权的含蓄影射。流浪人饥寒交迫,走进烧炭人的小屋寻求庇护——这也是饱含深意的,暗指当时意大利的秘密组织“烧炭党”(carbonari)。这一组织因涉嫌反叛而遭到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的镇压。

从个人层面上讲,舒伯特受到了一项新婚姻法规的巨大影响。这项法规在1815年出台,规定只有通过个人收入测试的男人才能拥有结婚的资格。他申请了这项测试,但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他未能通过测试。接着他便染上了梅毒,很可能是一个妓女传给他的。他深受梅毒的煎熬,31岁时便离开了人世。有些权威学者认为,他很可能是同性恋,因为他一生都没有结婚。博斯崔吉指出,《冬之旅》中迷漫的大雪也可以解读为舒伯特压迫的性欲的象征。

当然,诗歌与音乐都反映了一种对于死亡的浪漫迷恋。在这冬季的旅途中,流浪人常常留连停驻,忘记了赶路,最终被寒冷吞噬了性命。一块路标牌引领他踏上了一条有去无回的路。路上,他遇见了一只乌鸦,而它早已将他视为死尸。之后,他在一片墓地中倒下。他已神志不清,迷糊中,他看见装饰着绿色花圈的小旅馆正在接待客人,却没有房间让他寄宿。在最后一首歌里,他遇见了一位拉手风琴的老者。尽管无人倾听,老者依然倾情演奏着。流浪人思考着要不要加入这位老者。

在舒伯特创作《冬之旅》时,他把这些歌曲唱给一群朋友们听,同时配合着钢琴的演奏。刚开始,他的朋友们都持怀疑的态度。如今,声名远播的歌唱家们在世界各地的大型音乐会上演唱《冬之旅》,还有著名的钢琴家们为他们伴奏。世道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抒情民谣依然能够触动当代观众的心弦。

《冬之旅》是一部宏大的作品,通常需要70分钟来奏唱。博斯崔吉解释道,随着最后一曲的结束(老风琴手那段平实而又模棱两可的演奏),观众们往往会目瞪口呆,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沉默良久。这周,当他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演唱这部套曲时,观众们的反应就是如此。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