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演员吉恩·怀尔德(Gene Wilder,1980年)与连姆·尼森(Liam Neeson,2013年)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开创一个绝望的新时代,而艺术家们的回应方式,就是尽力将这种绝望呈现出来。比如安妮·恩莱特(Anne Enright)的《被遗忘的华尔兹》(The Forgotten Waltz )和多纳尔·瑞安(Donal Ryan)的《打转的心》(The Spinning Heart)。然而,这两部小说只是经济衰退时期美国众多沉思录中的两本而已,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说《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也深入描述了经济大萧条后美国的贫困状态。无论时代好坏,经济状况始终是作家创作的情感背景,而处在那些特定时代的作家,除了书写当下的背景,别无他选。
然而,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可能与我们先前认为的不同,也更微妙一些。卡罗莱纳海岸大学(Coastal Carolina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特里·F·佩蒂约翰二世(Terry F. Pettijohn II)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状况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也是2012年一项研究的主要作者。该研究发现,与经济衰退时期的热门歌曲相比,在经济繁荣时期,美国流行音乐的节奏更高昂,调号也更为人熟知——这是欢乐颂歌的两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