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瑟维斯(Tom Service)在萨尔斯堡一地下道涂鸦莫扎特。拍摄:克里斯-罗德雷(Chris Rodley)/BBC
这是我所能提出的最简单,却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为什么莫扎特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感动、震撼和快乐如此之大?甚至,在他逝世224年后的今天,其影响力依然未减分毫。这个问题自我爱上音乐那天起,就一直萦绕心头。其实,我对音乐的热爱正缘起于莫扎特。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大人带我观看了苏格兰室内乐团( 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的演出。这个乐团演奏的都是莫扎特的音乐,节目如此精彩,我彻底折服了。
我用我的方式来问一个问题吧,塑造你的音乐世界人物是麦丹娜(Madonna)?马肖(Machaut)?马文·盖伊(Marvin Gaye)或是梅西安(Messiaen)呢?,这个问题我们都想回答。但,一提到莫扎特,一提到他究竟为何人,如何又为何能写出如此美妙的音乐,能掌握的事实未必多于尚存的谜团。你调查越多,就越觉得,莫扎特的音乐似乎被藏在扭曲的镜像之下,在故事、想象、谜团甚至是商品所形成的复杂幻象里(1791年莫扎特35岁英年早逝之后,其人其作品立刻被商品化)。就想想《莫扎特传》(Amadeus)吧(电影去年刚满30周年),他的传奇虽不乏事实,然大部分纯属后人虚构,萨列里(Salieri)对莫扎特的谋杀(此事子虚乌有,我保证!)在莫扎特谜云中不过是冰山一角。
在他们看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Wolfgang Amadeus)的全部故事(顺便提一个可靠的事实:莫扎特从不自称“阿玛多伊斯”,而称“沃尔夫冈·阿马德(Wolfgang Amadè))从一个周游欧洲,为取悦各国贵族而演奏的音乐神童到一个傻气、幼稚的男人,他那光辉的一生在他决定谱作《安魂曲》之时,他的生命之火就燃烧殆尽了。更不幸的是,这首莫扎特未能完成的曲子似乎预示了他自己的死亡,也在试图还原真相,究竟是为什么被看作是挑战人的信仰。如果不是神赐的天赋(另一陈词滥调),如果莫扎特不是一个异类——一个“天才”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他为何能谱出如此了不起的音乐?而且这些音乐对今人依然颇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