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心理学家埃米莉·普罗宁(Emily Pronin)也曾在此领域发表过研究。她解释称,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理解为人的直觉。你与他人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你感受自己与感受他人的思维与情感活动的方式存在差异。普罗宁称:“我们内化地感受自己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可以直视自己的内心。相反,对于其他人,我们只知道要从他们的行动中了解他们的思维与情感活动。所以,与当下的自己相比,未来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都更像是另一个人。因为我们无法像感受当下的自己一样,去感受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
普罗宁称,这对我们未来所做的决定有着长远的影响,因为我们为未来的自己所做的决定往往与我们为他人所做的决定十分相似。这不见得总是好事。她对我讲述了她领导过的一项实验。实验中,她告诉参与者自己正在研究人们对恶心的饮料的反应。“就好比酱油和番茄酱的混合物。”她说,“我们告诉他们,你感觉越恶心,越容易评判你的反应。”研究团队让参与者们自主决定,愿意喝下多少这种恶心的混合物。一组人为自己选择,一组为他人选择,还有一组为两周后的自己选择。也就是说,两周后,他们必须回到实验室,喝下酱油和番茄酱的混合物。结果发现,当下就得喝的人往往会为自己选择最少的量,大约是一茶匙的量。普罗宁称:“但是我们发现,人们给未来的自己或他人选择了更多的量,大约是杯子的四分之一。”她表示:“人们会选择同样的量给未来的自己或他人。这就是说,当下的你,非常清楚自己的感觉,但是,对于未来的你,你的感觉就会更加抽象。”(经济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将此称为“未来效应”或“时间贴现”——总的来说,就是一种更加重视即时回报而非未来回报的趋向。)
如果说,我们不关心未来的自己是由于与他们缺乏关联,那么,若是我们感觉与未来的自己更亲近,自然而然也就会待他/她更好。为证实这一猜想,赫什菲尔德让一组试验者选择最能精确代表当下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的一张文氏图。一些人的文氏图显示,他们当下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出现了许多交叠,而另一些人的则完全不相关。
可以肯定,与那些独立看待现在和未来的人相比,文氏图中当下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重叠区域越大的人,存的钱也越多。赫什菲尔德称:“我们发现,基本上,人们越是感觉当下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相似,拥有的资产就越多,这甚至会体现在教育、薪资和年龄上。”
赫什菲尔德的研究至少为人们指明了一种造福未来自己的方式。在一项有趣的研究中,赫什菲尔德给一部分人展示了经过数码处理的他们五十多岁时的脸部图像,给另一部分的人展示他们目前的照片。试验者需要看着这些图像,回答他们会从薪资中抽取多少作为养老金。那些看过自己未来脸部图像的人,与只看自己目前照片的人相比,平均每人会多存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养老金。
赫什菲尔德称:“我们从中认识到,任何能更加具象地展现未来自己的事,都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定。”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任何人都可以尝试。整个周末,我都因为玩了“时光机器”(AgingBooth)而胆战心惊。它能在你上传的照片中增添皱纹、双下巴和白发,让你一睹自己2045年的容颜。
但是,你可能会觉得吃惊,赫什菲尔德并没有强迫大家去面对这样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当下的你和未来的你,其实是同一个人。相反,他暗示人们跟着内心的错觉走。如果你的大脑坚持认为未来的自己是另一个人,那么,就相信它,就像关心另一个人一样,好好对待未来的自己。